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看生态循环农业的美好前景


    本报记者 徐盘钢

    深冬时节,苏北平原一望无际,深黄一片,水稻早已收割,用作绿肥的紫云英草还没长出,显得有些苍凉,幸好有一群不知名的鸟飞过,才带来一丝生气。从纷扰的大都市上海出发,驱车三小时,记者来到黄海之滨江苏省大丰市,这里有上海农垦系统的三个国营农场,分别是川东农场、上海农场、海丰农场,这儿空气清新,没有工业污染,发展第一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这是上海市在江苏的“飞地”。在广袤田野上,一座座现代化的猪舍就像镶嵌在田野上的明珠,格外耀眼醒目。据同车陪同的上海农垦光明集团宣传部同志介绍,这三个农场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现代农业领域发展中各有所长,在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上独树一帜。

    “三维”农业落地川东农场

    何谓“三维”农业?简单地说,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延伸,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于一体的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总和。

    川东农场认识到,要立足于生态循环农业,取得农业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现代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改造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以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川东农场按照“三维”农业产业链要求,建设完成的一期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中,包含了四区一个中心,即生态种植区、生态养殖区、种养结合区、废弃物综合利用区和管理信息中心。示范区可以说是川东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区。

    农场按照欧盟组织一亩土地承载5头生猪废弃物的“猪田”匹配的原则,先期将拥有6000亩土地的第四作业区和2.6万头生猪规模的畜牧第三分场进行匹配,形成了种养搭配、循环利用的合理生态系统。新建的生物有机肥加工厂能够处理6000亩土地的秸秆和畜牧场2.6万头猪的大部分粪污。

    核心示范区6000亩土地全部利用了2.6万头生猪的畜粪水后,每年可节约化学肥料、农药超过100万元。这一循环技术体系至2013年底,将覆盖到全场3.6万亩土地和15万头生猪的种养生态循环系统,每年仅从成本角度核算即可增效600多万元。生态种植、养殖不仅会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体现。

    在稻麦种植中,一部分秸秆通过耕作方式的改变直接还田,一部分通过回收进入有机肥厂,用于生产能够改善土质的有机肥,秸秆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学肥料减少使用50%。

    在稻谷加工中,大米加工后的剩余物砻糠作为稻麦种子低温烘干线的燃料,燃烧后的糠灰还原到农田,对土壤改良和增加有机质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回收的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搅拌添加微生物菌种,生产能够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整个生态循环的各个产业链所产生的剩余物(废弃物)都能变成另一个产业链的生产原料,实现了零排放。

    川东农场在猪场建设中,通过猪场内新建的沼气发电系统,按照猪粪尿产沼发电、沼渣制作生物有机肥、沼液通过管网生态还田的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畜粪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川东农场党委书记朱航明带领下,实地看到农场已实现了把猪场的生产剩余物冲洗水用于沼气发电,供猪场照明取暖,沼气发电的剩余物沼渣用于制造有机肥,沼液通过管道输送直接还田作为水稻生产的肥料。

    朱航明表示,川东农场建立在“三维”农业产业链基础上的发展模式转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亮点,对上海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业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迪。转型后的川东农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可持续发展态势明显,折射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去年1至10月,川东农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51.8万元,实现净利润4281万元。

    上海农场的“养猪经”

    上海农场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国有生猪养殖企业,现已形成年生产23万头生猪的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沼气 水稻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