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上了田间学校,就是不一样


    图为河滩村村民在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结业典礼上领取结业证书。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郜晋亮 文/图

    2010年9月2日,青海省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在大通县极乐乡深沟村开班,拉开了青海省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的大幕。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大通县的田间学校已经发展了马铃薯、小麦、油料作物、生猪、奶牛、无公害黄瓜、辣椒种植7个重点产业的7所农民田间学校,一大批“土专家”正孕育而生。

    农民田间学校是对农牧民进行技能培训的一种方式,即以“农牧民为中心,田间为课堂”,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以“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牧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

    大通县阳光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韩玉成说:“通过田间学校,看到农民群众自觉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看到一批又一批农户被带动起来,看到大家慢慢走上致富路,我们心里很是欣慰。”

    近日,记者来到了大通县斜沟乡河滩村,正赶上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的结业典礼。不大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挤满了人,墙上贴满了培训的成果、学员的心得。

    “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以前只是单纯把自己懂的知识、技术讲给村民们听,但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现在,有了这样的培训,他们不仅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术,还能锻炼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河滩村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祁生兰说,“看到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心里不时涌出一股热流,我想一定要努力把这个田间学校办好。”

    “以前家里种马铃薯用的都是土方法,很费劲儿,而且产量也低。前年的时候,我家两亩多的马铃薯收了也就2800斤左右,去年可不一样了,两亩多地收了9000多斤。”河滩村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苗桂兰告诉记者。

    一年来,河滩村马铃薯农民田间学校组织活动12次,累计培训农民297人次,推广使用技术5项,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7个,培养农民辅导员8人,跟踪服务科技示范户20户。

    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毛建梅说:“我们的田间学校就是要把技术真正教给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群众,他们是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实实在在落到他们手里才是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农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难的问题。”

    据毛建梅介绍,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每年建设田间学校50所。到“十二五”末,建成的250所农民田间学校,可培养农牧民土专家5000人,辐射带动5万农牧民采用新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农民群众 奶牛 黄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