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近郊的润田农园从日本引进土壤检测仪器和施肥软件,根据土壤选择菌种,自制堆肥来改良土壤,所产农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图为北京润田丰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赛音(左)在查看蔬菜生长情况。本报记者焦宏摄
本报记者 买天
2011年,农业部继续在我国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实现全面“开花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呈现四大亮点
数量面积齐头并进:2011年,全国创建园数由200个增加到600个,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平均每个标准园的面积由2009年的1250亩扩大到目前的1620亩,部分地区还涌现一批万亩标准园。
■广西金穗公司香蕉标准园,通过“企业+农户”模式集中连片种植香蕉5000亩,辐射带动农户种植2万余亩。
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推广了适应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标准化技术模式,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235个水果标准园亩产量2.4吨,比创建前提高15%。
■北方设施蔬菜标准园普遍采用防虫网加粘虫色板防控虫害、防雾滴棚膜加膜下滴灌防控病害生态栽培技术模式,一般减少农药、化肥用量30%以上,节约用水50%以上。
创新机制激发潜力:各地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推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提升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据统计,标准园商品化处理率由2009年的63%提高到目前的76%,贮藏保鲜率由25%提高到28%。
■云南省宜良亲美公司蔬菜标准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示范带动2000多户农民、6万多亩蔬菜生产,超过全县蔬菜面积的三分之一。
质量效益再上台阶:今年以来,各地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中,严标准、高起点,使作物质量、效益双双提升。特别是对农业部标准园产品农残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水果合格率100%,蔬菜为99.9%,茶叶为98.8%。
■陕西省洛川苹果标准园,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比周边果园高30多个百分点;每公斤售价达3.1元,比周边果园高29%。
凸显四条经验
在标准园创建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特点不照搬照抄,大胆创新,总结经验,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责任落实不松劲:各地把开展标准园创建作为提升园艺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创建内容,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有力有序推进。
■江苏泰州高港区各级农业部门在建设标准园中思路清晰:“园区规划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求大。”他们摸索出小规模、多品种的种植模式,拥有30多个“大路货”瓜果蔬菜品种,做到应季调整,适销对路。
技术指导跟得上:各地组织专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大力强化技术培训,开展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措施落实。今年,农业部举办标准园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管理培训班10期,培训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农业部门技术骨干800多人。而各省、市、县农业部门则培训农技人员、专业合作社和企业80多万人次。
■为减少温室保护地蔬菜常年栽培会产生重茬、土壤板结、肥效减弱的问题,北京金福艺农公司积极采用新技术,蔬菜生产实行穴盘、营养块集约化育苗,采用无土专用基质;合理轮作安排茬口,采用“反季节青蒜-瓜-茄果”等模式,减轻连作障碍;给土壤添加有益微生物,改善作物根系环境,缓解重茬问题。
质量管理严要求:各地制定标准园管理办法,对投入品、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推动了标准园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8/17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