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今天,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务院的表彰奖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无上荣光。
我国粮食生产分夏粮、早稻、秋粮,夏粮生产各级党政领导倾注精力最多,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付出艰辛最多。冬小麦作为夏粮的主要品种,是粮食作物中生育期最长的,经历秋冬春夏四个季节230多天,要经受低温、干旱、病虫等多重考验。这些年,我带领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栽培创新团队,潜心研究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推广抗灾增产模式,在河南浚县创造1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14.2公斤的高产纪录。这些年,在每一个关键农时季节,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顾不上因病住院的老伴和年迈的父亲,近一半的时间奔波在小麦生产第一线,与基层农技人员一道,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这些年,在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时,不管路途多远、不管困难多大,我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灾情、查苗情、查病虫情,制订应对技术方案,及时向农业部和省政府提出抗灾减灾技术意见。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元月,正值小麦主产区旱象严重之际,温总理在河南鹤壁视察小麦旱情,我向总理提出“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管理”的抗旱浇麦建议,得到温总理的肯定和赞赏,使我无比欣慰和自豪,更增强了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责任感。
粮食生产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目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区域间单产水平差距很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单产,比一般田块高30%以上。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关键是集成技术、转化应用、落实到位。我们科技人员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始终以最大的热情投身到粮食生产第一线。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和条件,组织科研力量,加快选育高产高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集成配套稳产高产的新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大力推进技术进村入户。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把技术落到实处,真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融入粮食增产中。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救灾。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及时提出主动避灾方案,及时指导农民科学救灾,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有作为,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加倍的热情、进取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大力推进科技兴粮,为我国粮食生产再做贡献、再立新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7/17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