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东生 何红卫 湖北日报记者 张爱虎
全社社员124名,农业机械329台套。这一年全社社员齐心协力,开足马力,苦干加巧干,再次获得了一个大丰收。不久前,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在电话中报喜:今年合作社收入达1100多万元,总纯收入超过800万元。综合算账,社员人均经营额达8.87万元,纯收入超过6.4万元。
今年,这个社的人均收入,相当于去年该省农民平均收入的10多倍,也是现在多数城里人和外出务工农民所不及的。这样高的收入水平是如何实现的呢,同时又意味着什么?
规模种植,人均190亩
先看看一组数据,就不难理解,为何农民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守着“一亩三分地”。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农业经济的祁春节教授提供的2010年农业基础国际比较数据:我国人均耕地为1.23亩,与欧盟15国、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家比较,我国仅高于日本与韩国;但若以农业人口计算,我国仅为2.75亩,排名最后,不足韩国水平的一半,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农业生产随着各种支出的加大,加上补贴算下来一亩地收入一般也只有几百元。因此,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相比较就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追求适度的规模效益,若缺少基本的种植规模,就难有较好的经济收益。
再来看看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情况。2011年,合作社在熊望台农场签订8200亩,在马良农场签订6600亩,在小江湖农场签订8760亩,共23560亩的大宗农机服务作业区,由合作社负责农田的全程机械化耕种收。农场按一定产量支付管理费,超产部分双方按比例分成。
有了这几笔大订单,合作社的耕种数量陡然增加,人均达到190亩。
这一人均耕种量,在研究“三农”经济的专家看来,不仅在人多地少的天门遥遥领先,更是冲出湖北,就是在全国也位居农村人均耕种量前茅。对当今中国农村超小规模经营状态而言,规模经济的意义是不言而喻。
据资料显示,我国有2.6亿户农民,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下的占84%,10至30亩的占12%,30亩以上的仅占4%。
华丰农机合作社正是有了这样的种植规模,才有实力聘请农艺师、法律顾问,也才会有如此的经营效益,“华丰”让人看到些许现代农业的希望。
规模服务,人均1209亩
如果仅靠耕种上述的2万多亩田,华丰农机合作社想实现如此高的人均收益,还是不可能。合作社的生财之道,在于找到了农村空白的服务市场。
一个无需多说的现实是,受比较效益驱动,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数据显示,湖北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总数2000多万,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达1050万人。家里堪称“鸡肋”的田,被甩给了留守妇女与老人。
即便是我国大量农村劳力选择了转移就业,但也难改44%以上农村劳动力仍在农村经营农业的现状。不久前,沿海的山东省播发了一则消息,称其农村劳动力呈结构性短缺,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主要是“386199”部队,这种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守地农民”现象,在国内恐怕并不鲜见。
湖北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张清林介绍,受现行农村养老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农村配套改革的不到位或缺失等因素制约,农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不敢大胆地将耕地流转,导致该省农村耕地流转率仅为10%左右。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在耕地的保留与流转之间,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农村服务业空白市场。
在各级政府部门扶持下,该省农机和农业服务组织快速催生,华丰农机合作社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并牢牢抓住了当前农村的这个空白市场。
合作社开展“全托”、“半托”的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年机械耕、整、播、插、收等服务面积达15万亩,人均服务面积1209亩。仅“半托”服务一项,合作社提供采购信息,由农户直接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合作社组织社员对农户的土地进行耕种、管理、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收获时合作社按每亩260元收取作业费,合作社就赢得了较高的收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3/17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