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情注红旗渠


    ▲ 当年担任红旗渠工地总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的八旬老人彭士俊,忆起十年修渠的艰难岁月和牺牲的工友时,依然情真意切、老泪纵横。

    ▲当年,这张题为《凌空除险》的经典照片,已经成为红旗渠的形象符号和永久记忆。

    魏德忠 摄(资料照片)

    ▲1960年2月10日,林县10万修渠大军进入工地。走在最前面的是时任县委书记杨贵。

    魏德忠 摄(资料照片)

    ▲当年年仅13岁参加修渠的张买江成为最年轻的特等劳模,而他的父亲却牺牲在工地上。红旗渠通水的第一天,他高兴地挑起一担水,去家里的自留地上浇红薯秧。  

    张一弓 摄(资料照片)

    ▲如今的红旗渠不仅担负着灌溉的功能,同时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并被国家多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12月4日,林州市直机关的一批新党员在青年洞景区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四十多年来,被当地百姓视为生命线、幸福渠的红旗渠,灌溉着全市几十万亩土地,滋养了近百万林州人民,这是东港镇上寨村的郭用学老人向记者介绍当年父辈修渠的情况。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左)带相关人员到干渠沿线现场勘查调研。林州市委宣传部供稿

    ▲12月初,东岗镇大井村的盘山水库大坝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在雪地里施工。

    ▲在重修红旗渠的水利建设中,妇女成为主力军。这里是东岗镇上寨村一座即将竣工的中型水库。

    ▲甘于奉献的老人,用行动诠释着“红旗渠精神。”这里是红旗渠“长藤”上的一个“小瓜”——东岗镇一座库容4万多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工地。

    本报记者 张建堂 图/文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境内的红旗渠,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称为“人工天河”。

    历经40多年,红旗渠早已“青春不再”。因年久失修,部分支、斗、毛渠损毁严重,大部分库、塘严重渗漏,致使引蓄水量大幅下降,同时,造成灌溉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农民望渠兴叹,一些距渠偏远的下游村庄百姓甚至又重新回到了靠天吃饭、坐等天收的缺水困境。

    7月13日,林州市委在详细考察调研后,召开了“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大会战动员会,全市三级干部和部分当年的红旗渠劳模、老干部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市委书记郑中华在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抓住机遇是功臣,丧失机遇就是林州的罪人!”

    林州人民又在红旗渠上摆开了战场。林州市委、市政府计划用三年时间,总投资逾10亿元,让红旗渠焕发青春,恢复活力,使全市95%以上的农田得到灌溉保障,并在发展“民生水利”的基础上,再谱“生态水利”、“和谐水利”新的乐章。

    7月23日,林州市13个乡镇的150多个水利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红旗渠畔隆重举行。当天的仪式上,市主要领导带头捐款,市内外企业家、社会贤达及各界群众纷纷响应,捐款额逾1100万元。一位申姓退休老干部把自己几十年积蓄的2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

    12月初,连续的雨雪天气过后,记者冒着大雾走进林州市,去体验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

    在东岗镇上寨村的水库工地上,年已64岁的郭用学,放下几十斤重的石块后,顺便抓了一把旁边的积雪搓洗着手上的污泥,当记者问其一天挣多少工钱时,郭老汉憨厚地笑着:“政府号召兴修水利就是为了我们百姓,这是给我们自己干的活儿,不要工钱的!”一旁62岁的郭春梅大娘一边挥锹铲土一边插话说:“我们都是出的义务工,不能把钱看得太重。”

    目前,红旗渠“主动脉”的干渠工程改造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毛细血管”及配套工程进行建设和改造,并在干、支渠沿线兴建星罗棋布的蓄水设施,形成“水库大坝长藤结瓜,旱塘水窖遍地开花”的兴水之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渠 立方米 毛渠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