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年调研完善,八省区中最后一个启动,力争使政策发挥最好效应——
具体实施方案是如何确定的?书记省长亲抓,要经得起群众考验和历史检验
9月29日,在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启动会上,主管副省长邓本太感慨地说:“很少有哪一项政策出台,需要如此之久的研究过程。”
去年10月国家“草原新政”出台后,青海省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结合“生态立省”战略,做全面安排部署;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农牧、财政两厅牵头,十六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奖补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安排七项前期工作(主要草场承包、禁牧区域划定、基本草原划定、载畜量核定、牧户数量核定、本地资料搜集整理、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等),形成一把手负总责,财政、农牧主要抓,成员单位协助抓的责任体系。各州地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体系。
在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整个形成过程中,省领导更是高位推进。省委书记强卫专门听取意见并做出指示,省长骆惠宁召集有关方面讨论并给予具体指导。7月27日省政府常务会先对《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意见(试行)(送审稿)》进行审议;8月12日省委常委会进行审议,强卫书记亲自主持,要求“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关乎牧区长远发展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福祉的事情办好,力争在政策落实和草原保护效果方面走在八个省区前列。”
“如何设计一个科学的方案,上上下下都在反反复复研究思考。”邓本太说,“光我参与研究,就不下十次。具体负责的农、财两厅的主管领导,相关部门都下了很大功夫,用‘呕心沥血’形容都不为过。”
据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巩爱歧介绍,数月时间里,农财两厅组成调研组多次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省草原监理站和草原总站多次开展入户调查和模拟测算,选择有代表性的6州15县、45个乡、135个村,反复进行模拟验证。
邓本太自信地表态:“我相信,这个意见和配套文件,能够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目前,在补奖机制启动后,青海省各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强化措施加以推进。
记者思考:八省区中青海省最后一个启动实施奖补机制,但却提出了“力争走在前列”的目标。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清晰的“生态立省”的功能定位有直接关联。青海草原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还是涵养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水源的最重要植被,是青海乃至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到“三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18亿亩基本农田的整体供给能力,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近年来青海陆续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青海湖流域治理等多项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积累了一整套经验做法和技术保障。这为其补奖政策高起点、高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作基础,也成就了“力争走在前列”的底气和豪情。
会不会5年过后,钱花了,牲畜没减,草原生态也无明显改善——
如何确保新政目标取得实效?坚持群众路线不偏航,贯彻执行政策不走样
“任务非常艰巨。”青海省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对记者说,“省里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监管措施。如将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建立健全省州县乡村上下联动的管护网络,完善草畜平衡核查机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等,以确保政策实施不拖延、不走样、不缩水。”
监管之外,更要考虑后续产业的发展。海南州贵德县草原监理站站长沈顺杰认为,“最关键是要改变牧民的生产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只有牧民收入增加了,才会自愿禁牧减畜,禁牧才能真正禁得住,牲畜才能真正减下去。”
依托生态畜牧业建设,青海省提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张黄元说:“牧区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农区发展规模养殖,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牲畜棚圈、贮草棚、围栏、饲草料基地及牲畜注射栏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积极推进畜种改良,强化饲养管理,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提升肉类品质,促进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确保牧民收入不会减少,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6/17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