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栉风沐雨·30年


    利用业余时间排练的文艺队也是村中一景。

    掩映在文化广场中的村民住宅。

    敬老院里幸福的老人。

    本报记者 张凤云 通讯员 袁开建

    在苏北农村,有这样一位村书记,30多年来,信仰支撑着行动,带领村党委一班人,硬是把一个三类村建设成泰州市全面小康十强村第一村。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5亿元,人均收入2.3万元,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1100万元,集体净资产650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省百佳生态村、江苏省标兵文明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他也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村党组书记等称号。

    他,就是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

    临危受命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董北村,还是土坯墙、稻草房,被老百姓戏称为“麻团大的庄子,油条长的巷子。”那时候的董北人最怕下雨,偏偏又处在“锅底洼”的水乡,梅雨季节,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爬屋顶罩塑料布的人们。

    当时的董北村,人均收入只有一百三十七块钱,排在原扬州市三类村中的倒数第三名。

    董北人太想致富了!看着一些村庄办厂发了家,当时的村干部瞒着地委和县委,先后偷偷办了九个厂、一个服装社。厂子办起来了,却没有带来预期的财富,反而欠下了5万多元的高利贷,被村民们嘲讽:“书记剩下个戳子,会计剩下个桌子,集体剩下个空壳子。”

    1984年,张文德28岁。这个初中只上了一年的“老三届”被村民们推举为大队书记,成了这个要什么没什么的偏僻小村的当家人。

    “这个家不好当。但是不管好与孬,拼命干三年。”张文德豁出去了,率领新支部成员向群众发誓立下军令状:“一年30万,二年翻一番,三年过百万。做不到,支部集体下台!”

    决心下了,如何才能做到?张文德不死心——办工业。

    办厂需要资金,张文德和几个村委发动群众到海滩割蒲草,编蒲包。“编一个蒲包能赚一分半到两分钱,村民送到收购站,我们再卖出去。开会研究问题,大家坐在蒲团上,瞌睡了就靠墙打个盹儿,醒了接着干;有时候回家太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路都能睡着。”张文德回忆说。

    改革开放五六年了,董北村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张文德带着几个支部成员靠着两只硬脚板,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求得信用社贷款,加上编蒲包赚的钱,办起了不锈钢钢丝绳厂。

    厂子办起来了,电又成了问题。

    “那会儿农村经常停电,张书记就整夜整夜地守在村部,一来电,就趴在大喇叭上喊。”村委会主任张明荣说,“凌晨一两点钟,一听到他那沙哑的声音,我们就从被窝里钻出来,到厂子里去干活。后来为了能够按时交货,村里买了台人力发电机,轮流摇,五分钟换一次,我和张书记都摇过。”

    村办工业,需要人才。张文德跑靖江,找到了本村人许明广。“许明广是个技术能手,在那里很受器重,每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的工资。请人家回来,村里每月最多只能给30来块钱。我硬着头皮往他家跑了十几趟。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啊!”张文德笑笑说。随后,张文德又把在东北大庆做爆米花的蒋东华挖了回来,为厂里跑供销。

    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张文德硬是拉回了6个技术能手。

    “8个月,没跑到一分钱。有一天吃完饭,我又要坐船去北京跑供销。孩子他妈一听来气了,顺手拿起钉耙镂在我叠好的衣服上。我只好一边去地里陪她扒山芋,一边做工作。你要问我为什么那么积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办厂没钱,张书记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填上;跑供销没路费,他又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为的就是董北村的老百姓不再受穷。”如今已是农民企业家的蒋东华对记者说,他们到武汉去推销螺丝,最便宜的五等舱,张文德和村里的推销员舍不得坐,一天一夜的行程,就睡在甲板上。

    快到年底的时候,董北村钢丝绳厂终于有一笔货款回来了。“两万八,到年底要发工资了,快活死了,挨家挨户去送。”张文德说,这是他们这些整日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兴业办厂赚到的第一笔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总结 公鸡 母鸡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