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贫困走了!


    本报记者 郜晋亮

    2010年10月15日,郑秀兰一家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家——青海省湟源县丹噶尔新村。70多平方米敞亮的新房,让她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在这里,他们一家将开始新的生活。

    湟源县日月乡池汉素村,是出了名的脑山村。村里共有50多户人家,有的住在半山腰上,有的住在山沟沟底。郑秀兰一家此前就住在半山腰。“在山里住的时候,山路难走,弯弯曲曲的,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出去一趟都很难。”郑秀兰说,“看,那栋5层单元楼的第四层最中间的就是我家。”她脸上写满了喜悦和幸福。

    从脑山里的小山村来到县城新村,从土坯房住进钢筋混凝土的单元楼,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转变。

    11月15日,丹噶尔新村的小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群众,他们都是来观看丹噶尔新村揭牌典礼的。听说今天省长也要来,丹噶尔新村周围几个村的一些村民都自发地来到了这里。“新房子谁不愿意住啊,让我住的话我也愿意。看见他们住上了敞亮的新房,我们羡慕啊。还有个这么大的广场,我们老人家早上起来锻炼锻炼身体也有个去处,多惬意啊。”家住董家庄村的刘生彪老汉说。

    在广场一旁建起的古羌文化苑显得格外耀眼,一排排木结构的新房已经落成,这里将成为丹噶尔新村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悉,从2009年开始,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就协同湟源县整合资金5700多万元,对湟源县地处偏远脑山,难以脱贫的东峡乡峨头山村、山岔村、炭窑村,平乡泉儿湾村,日月乡池汉素村和巴燕乡居士浪村等6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如今,三年过去了,一座占地282亩、拥有300户1200多人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高标准的水、电、路、学校、广场、敬老院、商铺、卫生间、垃圾中转房、景观式园林一应俱全,在人们的眼中,这就是一座小城。三年前,1200多村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离开脑山,走进眼前的这座幸福之城。

    当人们看到这里,为村民们搬进新居,过上幸福生活而欣慰时,不禁会思考:今后他们新的生活怎么过,原来村子里的地不能种了,口粮没有了,经济来源又在何处?

    54岁的李桂花可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原先家住巴燕乡居士浪村的李桂花,从一搬进新村就来到了西宁富农草业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里打工,同她一起来的还有四五个姐妹。“以前在居士浪村种地,偶尔打打工,每年的收入也就2000多元。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搬进了新村,还找到了工作,每个月都能挣到1500元的工资。这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几番。”正在智能温室栽培茄子苗的李桂花笑着说。

    扶贫不仅仅是“输血”,更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造血”,只有“造血”才能真正消除贫困。

    丹噶尔新村里,一个集玉石雕刻、皮绣制作、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加工、高标准智能温室等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正在形成。它不仅能够吸纳新村的劳动力,还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当天,丹噶尔新村村民李军的家里来了一位贵客。刚刚出席完新村揭牌仪式的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来到了李军的家里,他要看看村民们在这里是否真正过得开心,生活得幸福。

    一进家门,液晶彩电、真皮沙发,都是新的,两层小楼让他们装扮得十分温馨。“这家比城市住得都好。”邓本太说。李军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去年刚搬进新村的时候,李军的小卖铺也随之开张了。一年下来,小卖铺的收入差不多有8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承包费、打工赚回来的钱,赚个2万元没什么问题。而原来在和平乡泉儿湾村仅靠种地和打工,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几千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温室 锻炼 土地 茄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