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昌 本报记者 李沣
位于河北沧州市西南30公里处的沧县高川乡朴寺村,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这个仅有88户、340口人的华北小村,不仅率先建成了800多亩的绿色无公害小枣生产基地,在400亩盐碱地上建成了运东最大的冬枣示范园,并在济南近郊筹建了1000亩冬枣生产基地,先后建造129座冷库,使全村冬枣储存能力达到了640余万斤,实现了人均年收入最低1.3万元,最高年份翻3到4倍的发展奇迹,成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省、市、县“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示范村”、“法治建设示范村”。
这些骄人的成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好班子——
共同富裕的领路人
把群众满意作为当好干部的第一标准,每届村“两委”换届选举都能全票当选,这是对李增才任朴寺村党支部书记35年的政治评语。
35年来,李增才用什么方法“俘获”了民心,让群众没有杂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心办事,将心换心”。刚上任时,干部与群众是“三分感情七分怕情”,现在是“三分怕情七分感情”,在这三七开的演变磨合过程中,李增才始终坚持着四点“为官之道”:一是有公心没私心,坚持换位思考,才能让群众理解、信服;二是要虚心,说实话、办实事。讲究工作方法和说话方式,不强迫、不命令,对群众的合理建议意见欣然接受;三是凭真心,亮人品,选人用人上重德行,先做人,后做事;四是要齐心,讲团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两委”班子间要心胸豁达,各取所长,开诚布公。
一个好的支书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在朴寺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像李增才这样连任的老干部占很大比例。但是,“老班子”常有新创举,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开拓创新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勇气,这正如他们开发的世纪枣园:七八百年的老树砍掉主冠就能再长出新枝,一株株古董般的老树尽显沧桑和生机。在他们带领下,朴寺村组建了党员科技服务队,党员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义务帮助联系村、联系户、困难户管理枣树。
村里人都说,“俺村的党支部就是百姓的主心骨”。村党支部也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红旗党支部”,成为拿得出、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
一个好模式——
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朴寺村作为全国金丝小枣标准化管理基地,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第一家小枣协会——朴寺红枣专业合作社。该村充分发挥红枣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打破一家一户一天地的观念,不断深化“支部加协会、协会带农户、共同促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全方位为村民提供红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村形成了“协会+农户+基地+市场”的致富产业链条,促进了小枣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
为适应市场需求,朴寺村坚持集约化管理、资源共享。村支部与合作社积极引进了冬枣、无核枣、金丝蜜4号等优质新品种,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常驻朴寺,引导全村枣农大力推广枣树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枣树的浇水、施肥、用药、修剪、收晒、销售等主要环节上实行了以服务为主的“六统一”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朴寺村先后组织部分村技术员,去山东沾化、无棣交流小枣管理技术。自2001年开始举办国际林果专业学术研讨会,先后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有100多名教授学者和专家亲临指导学习。
朴寺村坚持广辟市场拓展产业链。依托合作社为本村的小枣注册了“高川”牌商标,努力把朴寺冬枣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冬枣交易市场。他们与沧州巨龙枣业公司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小枣产品远销广东、台湾等地区,并成功打入了美国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每年仅在销售环节上就为全村群众增收数百万元。
一个好机制——
稳定发展的硬基石
程序完善、运行公开、决策科学、效果实在的民主自治是朴寺村稳定发展的根本。30多年来,该村坚持依法治村,经常性地请检察院、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对村民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和文明传统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行“一制三化”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小枣专业合作社章程》等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凝聚“两委”合力,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使村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9/17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