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保护好草原关键是抓政策落实


    本报记者 白锋哲

    自去年10月以来,草原牧区工作发生了三件标志性的大事:形成了一个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出台了一个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召开了一次会议——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这三件大事意味着草原这篇大文章已经开篇破题,草原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利用的大幕已经拉开。那么在此大背景下,草原牧区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新阶段草原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具体工作要做?日前记者专访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

    说到草原牧区工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马有祥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战略位置得到重大提升。国务院17号文件和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指出,草原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17号文件首次明确要求,把保护基本草原与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基于此,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在重要工作部署上、在主要领导议事日程上、在主要新闻媒体上,草原牧区都有了一席之地。

    二是指导方针发生重大转变。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对草原牧区问题的日益重视,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草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即草原牧区要实行“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三是发展思路进行重大调整。草原牧区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即增强可持续性,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即减畜、转人、转方式;发展措施更加协调,即改革与发展联动,城乡联动,人草畜联动,经济与社会文化联动。

    四是支持力度实现重大飞跃。与以前的草原投入政策相比,国家新出台的各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具有支持强度最大、包含内容最宽、涉及范围最广和惠及牧民最多的显著特点。

    马有祥非常振奋地说:“可以说,草原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利用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草原工作者的历史机遇期已经到来,草原生态状况由‘恶化’到‘向好’发生大逆转的时期也即将到来,牧民生活方式(定居)和生产方式转变步伐也将加快。”

    “尽管草原这篇大文章已经开篇破题,但要做成锦绣文章,目前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大政方针已定,政策措施已明,关键在抓好政策落实。”同时,马有祥也坦陈,从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落实草原牧区政策有三个难点:一是超载牲畜要减下来。二是禁牧要禁得住。如何做到“真禁”,如何确保“禁得住、不反弹”,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三是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在完成减畜任务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畜产品供应、保障牧民增收,还面临不少考验。要解决这三个难点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和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抓好各项政策的具体化、措施化、项目化和可操作化。“政策落实不好,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

    关于明年的草原工作,马有祥说,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制度建设。重点要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制定和草原承包经营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工作。二是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夯实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即推进草原管理体制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和适应当前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草原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管工作。

    “又想山川秀美,又想遍地牛羊,这只能是诗情画意;又想马儿跑得快,又不想让马儿多吃草,世上也没有此等好事。要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的目标,必须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文章。”马有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强化饲草料地、牲畜暖棚、饲草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重点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编制《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17号文件关于“促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基础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加大生产补贴力度”的要求,把各项政策项目化、工程化、货币化,争取批复实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原 生态保护 牲畜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