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恒杰
到今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就整整十年了。入世10年以来,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那么,这10年中的中国农业发展到底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在应对入世挑战的过程中,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未来中国农业发展中将面临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应对经验
记者:回顾当初,中国在入世之前最担心的是农业问题。在入世谈判过程中谈得很艰难。入世之初,许多人也担心农业开放的承诺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给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请问如何评价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牛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入世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为中国农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外部环境,也使中国小规模农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
入世10年来,我们在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度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努力抓住入世机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加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农业抗冲击能力不断提高,成功经受了入世过渡期、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考验,农业农村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
记者:从您总结的成就来看,每一项都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在取得这些成就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成功经验?
牛盾:总结来看,入世10年来,中国农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宝贵经验。
一是以理论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针对入世后的新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提出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理论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政策创新。2004年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增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解决好“三农”问题重要性的共识,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入世10年来,我们不断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在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金融制度、保险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营的制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农业公共服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紧紧围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角统筹谋划农业发展。
在农业发展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综合协调。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任务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生产力布局方面,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区域和品种结构。
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更加注重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社建设。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更加突出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
四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在开放中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入世后,我们在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调整和加强国内支持政策,用好“微量许可”支持,扩大“绿箱”支持,完善了农业支持方向、渠道和方式。中央连续出台多个一号文件,提出明确具体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求,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环节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五大补贴类别;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制度,适时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采取临时收储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控制、农业信息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促销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此外,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关税和关税配额政策空间,完善和强化了对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进出口调控,加强了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7/17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