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培养乡村“文化人”提升乡镇“软实力”


    顾崇华

    从出生到19岁,我一直生活在豫东的农村。在这个豫皖交界的偏远小村里,说书的、唱戏的、会计、医生、老师、高中生、师范生、大专生等乡亲们眼中的“文化人”,陆续成为了我的偶像和目标,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超越。

    在中国农业大学经过短暂的四年学习后,我先后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局、北京市农委、通州区台湖镇工作,始终没有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18年来,带着对土地的莫名眷恋和对农村的无限回忆,我无时不在关注着北京的农村和老家的农村,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自然成为了聚焦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号召,在我本不平静的心里激起了更大的涟漪,促使我对多年萦绕心头的乡村文化进行了集中的思考: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儿连着城市,一头儿连着农村,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乡镇的基础地位同样不可替代。“培养农村‘文化人’、提升乡镇‘软实力’”已经到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关键时刻。

    乡村“文化人”:有知识、有特长、有点子、有威信

    当我对多年的记忆和乡村的实际进行反复的比对、思考和梳理后,发现乡村“文化人”至少有四个突出特点:

    ——有知识:爱学习、懂得多。“识文断字、能写会算”,这是我儿时的记忆中,乡亲们教育孩子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心中的“文化人”的标准。可如今看来,这已经远远不够了,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起跑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图书、报刊、手机、网络等陆续走进了乡村的千家万户,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新一代“文化人”在农村越来越多。

    ——有特长:爱钻研、水平高。口中千军万马的说书人、农家婚礼上指挥若定的知客,都曾是我儿时向往的职业,父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教诲我一直牢记。如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已经成为了新一代“文化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不仅继承和发扬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将其传播到了全世界:朝阳区高碑店村的高跷舞出了国门、房山区水峪村的中幡走上了奥运会的舞台,通州区农民发明家吴玉禄的机器人闯进了世博会……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道路上,首都的乡村“文化人”从未落后。

    ——有点子:爱琢磨、致富快。三十多年的耳闻目睹中,农村中大部分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乡亲们都先富起来了,“主动学习—紧跟政策—头脑灵活—选项准确—思路清楚—快速致富”成为了一个基本规律。有的农民善于把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如大兴区“瓜王”宋宝森、平谷区“桃王”屈海全、通州区“风车大王”梁俊等;有的村民团结起来,把特色文化做成了产业,如平谷区东高村镇的小提琴、怀柔区渤海镇的国际文化村、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的明清古村落等。

    ——有威信:爱帮人、影响大。无论是以前的春节代写春联、平时代写书信和礼仪文书,还是如今的上网代找致富项目、解决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等难题,乡村中的“文化人”在自觉不自觉中给予了乡亲们很多帮助,乡亲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心存感激和尊敬,多年的积累逐渐提高了这些人在村里的地位和威信:他们有的被推举进了村党组织、村委会或经济组织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有的则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精神领袖”,言行举止都能对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乡镇“软实力”:有舞台、有演员、有节目、有机制

    与各地争先恐后的经济园区建设、城市化工程、招商引资等“硬实力”比起来,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乡镇“软实力”更为重要,因为思想的统一、民心的凝聚、力量的整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力量源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乡镇“软实力”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快的提升。搭建“舞台”、培养“演员”、创新“节目”、完善机制,作为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提升乡镇“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尽快转变成为更加生动的基层实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珍珠 传播 积累 土地
下一篇 :美丽乡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