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给贫困户一块脱贫垫脚石


    本报记者 郭少雅

    在太行深处的左权县,拐儿镇寺坪村的王彦芳每天早晨一走出院门,抬起眼来,目光就会被面前铜盾般的大山硬生生地挡回去。

    可王彦芳和丈夫石庆生的心却飞得很远,三女一男四个孩子,一个在太原做记者,一个在北京成家立业。院墙里,满眼金黄的苞米垛和正在泛青的核桃幼苗,是两个读大学的双胞胎女儿来年的学费。

    “先后供四个孩子读大学,那日子真难过,要不是小额信贷,我们哪能把核桃园的项目搞起来。”王彦芳说的小额信贷,是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即中国扶贫基金会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和左权县扶贫办共同合作设立的左权农户自立服务社,如今已经成立了十个年头。

    再难不能欠服务社的钱

    “想致富,没本钱。”2007年,眼瞅着四个孩子越来越多的上学费用,王彦芳再也坐不住了。她和丈夫商量把村里别人不要的核桃树买来种植,却苦于没有余钱。贷款,去哪里找抵押呢。借钱,村里人都知道他家四个学生娃,同情之余却不敢借钱给他们。

    左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信贷员李瑞平到村里宣传小额信贷项目,王彦芳和本村的几个姐妹一起试着写了申请,互相担保,联合贷款,很快的,3000元贷款送到了她手里。

    2007年8月,王彦芳和石庆生买下了他人遗弃的、将近枯死的核桃树14株。

    2008年10月,精心培育的核桃树有了收成,他们还清了贷款,年终卖核桃还有了2600元的结余。

    2009年、2010年他们分两次累计贷款一万元,村集体分给的田地加上石庆生自己在石滩上硬开出的荒地,核桃园扩展到20亩,每年核桃、粮食和打工的总收入超过三万元。

    其间也有周转不开的时候,王彦芳总是东挪西凑按时每月还款:“人家把钱给咱送到手上,再难不能欠服务社的钱,我们指望着下次接着贷呢。”

    今年入冬,石庆生又从服务社贷了一万元钱,准备买几头老母猪,养猪的同时还能解决核桃园的农家肥,“核桃园的几百棵核桃都要挂果了,现在不都讲究有机蔬菜嘛,我们也种有机核桃!”

    让低收入人群在自尊中摆脱困境

    相对大多数金融机构繁琐的贷款手续和严格的抵押担保,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贷款程序简单得多。无需任何抵押,只要五户农民结组贷款,相互担保,服务社的信贷员就可以把贷款送上农户家门。

    “手头宽裕了,再也不用求人了。”是拐儿镇西五指村刘换芳见到记者时最自豪的一句话。个子不高的刘换芳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能干人。五年前,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她从左权农户自立服务社贷款2000元,连同自己3000元的积蓄买了一只怀崽母猪,在离村三公里远的山脚下盖起了三间猪舍。一个月后,母猪生产小猪15个,存活12个,卖掉6头小猪还清了贷款,刘换芳把剩下的小猪三个做培养母猪,三个做膘猪喂养。

    如今,刘换芳的猪舍已经发展到了8间,猪存栏24头,赶上年景好,一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不肯让自己有半点松懈的她又从服务社贷款1万元,在猪舍对面包下了100亩河滩地,种植了6000株杨树,两个项目同时发展。

    “养猪最怕猪生病,死一个赔1000多块;怕母猪产仔,整夜整夜不敢睡觉。可这些苦我都不怕,最怕的还是没钱,那才是愁死人。多亏了小额信贷资金的支持,没有它,我的项目就不可能开始。”寒风肆意的山间,刘换芳守着自己的猪舍,一脸希望。

    小额信贷模式的创始人尤努斯曾经说过:“穷人是最讲信用的。”在太行深处的左权县,记者看到,勤劳肯干的乡亲们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而胼手砥足,看到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给逐梦而行的人们一个撬起生活的基点,也看到这种模式面临的巨大前景和挑战。

    中和农信品牌管理顾问王静艳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扶贫就是无偿捐赠,相比于外资企业,我们较少获得国内企业的捐助和合作。小额信贷首先是要给自主创业的人一块脱离贫困的垫脚石,同时还要通过少量的利息让我们自己活下来,才能可持续地成就更多的梦想。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农信人由衷的期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母猪 小猪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