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琢磨万象立新容


    本报记者 张凤云 通讯员 杨晓申 韩丽冰

    这里不产玉,却是“中国玉雕之乡”。“无中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镇平这个位于豫西南腹地的小县引来了众多关注。

    近年来,河南省镇平县委县政府高端规划、强力保障,玉雕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已经逐步完成了向玉文化产业的转变,并一步步走向成熟。

    “农民与文化,其实并不矛盾”

    11月1日,石佛寺镇大仵营村支部书记王黎正在自己的“博涵玉雕”展示厅前迎接前来购买玉器的客商。王黎种过地,也在村里的玉雕厂当过学徒,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大仵营,基本上全村人都在从事玉雕行业。

    玉雕加工是镇平匠人吃饭的一门手艺。进入新世纪,镇平玉雕开始形成规模,“村村都有机器响,家家一片琢玉声”成为镇平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镇平手工业历来发达,很大程度上缘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县志上记载,镇平历史上人口密度一直很大,山、丘、田各占1/3,人多地少,很多田又是‘望天收’,逼着镇平人从土地以外寻找出路。”镇平县委书记史焕立说。

    镇平玉雕加工大多是家庭式作坊,不少来自农村的艺人怀着对玉文化的喜爱,把毕生精力注入到了玉雕加工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在镇平采访,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乡村与文化的那份联系竟如此紧密。

    “白天刚放下锄头,晚上又拿起刻刀。农民与文化,其实并不矛盾。”研究玉雕文化多年的该县文化局副局长甘海燕告诉记者,目前镇平玉雕加工已遍布全县11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玉雕专业户2万多户,县内外从业人员近20万人。

    由“铺条麻袋就是摊”到“节会经济助推”

    11月2日凌晨五点多,天还未亮,散落在石佛寺镇内的7个玉器交易市场已经相当热闹,人们在横贯镇中心的玉雕湾两旁架起了临时摊位,一件件玉器在路灯下泛着温润的光。

    “都是来赶早市的,有批发商也有零售商,还有拿自己加工的物件摆摊的农民。”市场办工作人员杨晓华说,“你别看现在市场上这么红火,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镇平玉雕还以‘粗大笨’著称。产品送到北京,一听说是镇平的,人家都不让上柜台。”

    史焕立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走出去,请进来,广泛汲取各地先进技艺经验。”学成归来的人们带回了一股清新之风,镇平玉雕开始变得更加细腻而富有内涵,且不再局限于鸟、兽、人物、黍货四大工种,而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同时,注入了多元文化因子,逐步形成了南北并蓄、中外兼容、多样并举的独特艺术风格。2009年,随着镇平玉雕的领军人物仵海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彻底宣告了镇平玉雕“粗大笨”时代的终结。

    “只要你能想到的,现在基本都能做得出来。”王黎经历了镇平玉雕工艺的变迁,也亲眼见证了镇平玉雕市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镇平农民弄条麻袋往地上一铺,就算是摊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镇平逐渐开始建设玉器交易大棚,1993年镇平举办了第一届玉雕节,2002年升格为南阳市主办,有效地交流了技艺、推出了精品,把“玉文化”融会到玉产业当中,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层次和文化内涵,推进了产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将文化品牌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仅石佛寺镇就拥有玉雕生产销售企业(户)6000多家,珠宝玉雕精品门店900多家,摊位7000余个。各大市场日成交额近900万元,一部分人已提前步入小康,镇区私家车拥有量已达到每百户16辆,姑娘出嫁陪小车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日渐繁荣的小镇与不断提升的农村文化生活

    “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农村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发展繁荣的地方,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越高。”石佛寺镇党委书记刘乐平告诉记者,“近年来,石佛寺镇始终注重文化与产业的有效融合,通过引进建设国际玉城、天下玉源、玉雕湾商贸城这些高端文化市场,引领产业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目前,以石佛寺镇为核心,镇平全县有20%的人口围绕着玉文化产业致富,部分玉雕专业乡镇、专业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其他乡镇村的两倍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验区 大棚 土地 催化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