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菩提泉在歌唱


    刘占绵

    国庆节期间,我忽然接到侄女电话。她高兴地说:“您不是喜欢水吗,今年雨多,菩提泉开泉了。快回老家看看吧!……”

    对侄女的话,我将信将疑。在我的记忆中,菩提泉已经休眠许多年了,岂能轻易复活呢?但忍不住对泉水的无边眷恋,我立即赶在一个晴好的上午,兴冲冲奔上了通往故乡的小路。汽车在崇山峻岭中起伏穿行。我的脑海中,却渐渐涌现出童年那些有关水的苦涩记忆……

    我的故乡菩提谷,是京郊密云县一个非常缺水的小山村。过去,这里不要说用水浇地、种菜,即便是村民的生活用水,夏天也只能喝浑浊的坑水;冬季则要顶风冒雪,用毛驴去十几里外驮水。那里有个不舍昼夜,碧波翻滚的地方就是菩提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在菩提谷投资打井安装自来水,才解决了农民的饮水之痛。

    也许是吃菩提泉水长大的,尽管它离菩提谷较远,我仍对这池无名的山泉留下了异常美好的情感。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即是跑到泉边背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种如醉如痴的感觉,简直是最美的享受了!遗憾的是,随着早些年农民生活的贫困,因谋生对森林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地下水源急剧下降,菩提泉渐渐干涸。此后,就该泉能否复活,我请教了许多专家和故乡的老年人。得到的回答是,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只要我们好好修复生态,加上老天帮忙,菩提泉是有希望再生的!

    清脆的汽车喇叭声,打断了我的回忆。车窗外,翠绿的青山与丰收的田野,在一轮红日的照耀下五彩缤纷甚是迷人。已是秋收季节。一群群的农民,正开着拖拉机,赶着马车,把金黄的玉米、谷子或一筐筐清香四溢的红苹果运回场院。好一派繁忙景象!

    听说我回到老家看菩提泉,村党支部书记全霞马上来串门儿。她是我的侄女儿,说起话来自然更加实在。谈到菩提泉的复活,她认为泉水只是现象。往根儿上看,是社会进步、国家执政理念带来的结果。当年,老百姓没柴烧,不但上山砍树,连树根都刨回来烧火。大伙儿没钱花,只能靠上山采药;开山采石生活。那会儿,群山遍体鳞伤,草木凋零,哪能蓄得住水呢?现在,温饱早解决了。政府又倡导科学发展、奖励退耕还林,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成为山林的股东,村民对群山的感情越来越亲,都自觉育林护林。眼见着树木越长越好,下雨很少有山洪,水都留在山上了。这不就等于在涵养水源吗!

    “别在这儿聊了,带大叔去村里转转吧!”说话的男孩儿,是我的侄子小伟。伴随他走在家乡的街道上,但见新修的水泥路,似一张网连接着农家小院。漂亮的路灯、公共浴室、农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数字影院、合作医疗诊室、健身乐园、农业科研所、古色古香的度假村目不暇接。

    小伟告诉我,这些变化都和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现在,菩提谷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负离子比京城高五十多倍。这里的蓝天白云、清风明月、灿烂星空、缤纷萤火,不仅吸引大量的城乡游客,还曾吸引著名金融家、慈善家何鸿章先生在八旬高龄之际,两次冒雨来旅游。连国家林业总局副局长李育才,也曾七次到村里考察取经。正如北京市原副市长牛有成所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迷上菩提谷,是因为生态在呼唤、青山在招手。

    离开菩提谷,我急切地奔向菩提泉。

    约一刻钟的功夫,汽车停在一片茂密的白杨林跟前。急促地穿过杨树林,顿时一池碧透、波光粼粼的清泉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热血沸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这菩提泉真的复活了!我赶忙掏出照相机,拍下这神话般的场景……

    “您是北京来的吧?现在,来看菩提泉的人可多了!”我正在拍照,忽见一位戴着红袖标的大嫂迎面走来。她姓杨,是这个村的森林管护员,每月由政府发工资。她笑称,这会儿菩提泉的水小多了。您要是夏天来,那清水流成一条河才叫好看呢!她告诉我,这个村的山上盛产汉白玉。她原来在那儿打工,因为觉得采石破坏生态,村里把那个企业关了。近些年,没想到青山绿水反而成了农民的摇钱树、金饭碗,搞旅游收入更高了。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秋后去北京看看升国旗;在中南海门前照张相。为什么?大伙儿都说,菩提泉通着中南海呢。人的生活好了,心气儿顺了,连泉眼都活了。她笑得分外开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森林 苹果 退耕还林 玉米
下一篇 :月上枝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