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小强是浙江绍兴县齐贤镇八字桥村的种菜大户。2008年初,他放弃经营多年的五金厂,租下30亩农田从事蔬菜生产。三年后,他的蔬菜基地面积达305亩,年产蔬菜854吨,产值218万元,成为绍兴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蔬菜种植户。
“门外汉”变“种菜王”,产品卖上世博会
沃小强1990年初中毕业后在镇上开办了五金厂,经营企业形成的三角债,一直令他很烦恼。“你喜欢收现钞,索性来从事农业吧。”朋友的一句玩笑话,令沃小强为之一振:民以食为天,种植高质量的蔬菜前景一定很好。2008年1月,35岁的他带着妻子,租下八字桥村的30亩农田种起了蔬菜,并举家从镇上搬迁到田头的临时仓库。
初涉蔬菜生产,他发现种菜靠天吃饭,始终面临着被晒蔫、被冻坏、被淹死、被吹伏的危险。为了改变看天吃饭的现状,他毅然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用于改进生产条件。3年多时间里,在县、镇财政的扶持下,基地共投入资金458万元,搭建钢管大棚285亩,兴建机耕路3500米、灌排渠道5800米、蓄水池1000立方米,安装喷滴管150亩、防虫网3000平方米,配置微耕机3台、农产品质量检测仪1套。规模化、设施化基地的建成,有效规避了自然风险,为时令蔬菜的常规化生产、批量化供应夯实了基础。
目前,基地生产的蒲子、南瓜等产品远销杭州、上海等地,“四季沃”和“沃老大”两个品牌已小有名气。2010年,沃小强成为绍兴县唯一的世博会供应商,共向世博会供应了400多吨蔬菜产品。
蒲子嫁接南瓜藤,上市早卖相好
在拓展基地规模、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沃小强坚持走科技种菜之路,用新技术来提升生产水平,实现高效蔬菜的目标。
蒲子是绍兴县种植面积最多、销量最大的蔬菜品种。连年栽培,导致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时常重发。药剂防治,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成本高,影响品质,污染环境。
2009年2月,在一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活动中,县蔬菜站的技术人员介绍说,如将蒲子嫁接在南瓜藤上,不仅可以避免连作病害,而且能增强蒲子抗寒能力,提早上市。沃小强听后怦然心动,在蔬菜站的指引下率先种植了2亩嫁接蒲子,进行栽培试验。“别小看这些南瓜,它们的根系特别发达,能深入地下3米,吸收大量水分和养料,所以能为蒲子提供大量养分,而且能抗冰冻、抗病虫害,连作时也不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蔬菜种植。”沃小强在技术分析中这样写道。
11月中旬,等到蒲子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后,他将蒲子秧苗嫁接到南瓜藤上。由于是首次嫁接,没有任何经验,刚嫁接完时,他在大棚内守护了一个星期调控温湿度,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值得庆幸的是,蒲子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此后,沃小强对照着科技指导书,起早摸黑培育嫁接蒲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批嫁接蒲子赶在2010年春节前上市,实现了本地蒲子供应春节市场零的突破。
“与种植普通蒲子相比,虽然每亩嫁接蒲子要增加100元左右的成本,但每亩能多产1500公斤,并且上市早、卖相好,可以作为高档蔬菜销售,因此利润很高。”沃小强深有感触地说,“种蔬菜必须靠科技、靠技术创新,才能喝上头口水。”
“高温蒲子”第一人,填补本地市场空白
绍兴大棚蒲子一般在3月底4月初上市,6月中旬采收结束。7~8月份,由于温度高、湿度大,暴雨、台风频发,本地蒲子成活率大都不高,偶尔有种活的,长出的蒲子普遍色泽暗淡、商品性差。怎样才能填补本地蒲子又一个市场空白,成了沃小强心头的一个结。
2010年6月初,在浙江省农科院的技术帮扶下,沃小强利用已有设施,采取银黑双色地膜覆盖蒲子苗、促根栽培的方法,试种了1亩“高温蒲子”。“上面一层银灰膜的反光功效,祛光、祛病、降温;下面一层黑膜的保护作用,保肥、防雨、排涝。”沃小强明白,“高温蒲子”要长好,培育管理更关键。秧苗移栽后,他时常穿梭在大棚里,检查地膜是否有裂口、秧苗有否被烤焦,从补水到覆盖,无一不亲手劳作。7月3日,第一批“高温蒲子”采摘上市,随后的40多天时间里,每天都有新鲜的“高温蒲子”运往绍兴农贸市场。沃小强因此成了浙江省平原地区“高温蒲子”第一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07/17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