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团下乡演出,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观看演出的群众开怀大笑
蒋培玲
“城里人流行看大片,我们这里兴看大戏。”在四川省泸县,农民看“大戏”已成为常态,而承担演出任务的都是“泸县演艺中心”2000多名农民演员,他们拥有上千万粉丝,歌舞曲艺传遍了邻近的几十个县区,仅2010年演出收入就达3000多万元。
近年来,不只泸县,其他省市的农村文化演出同样红火。山东省广饶县的81个业余庄户剧团,每年到基层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次,创造收益几百万元。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创造性地建立了周末“一元剧场”,不仅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也实现了政府、企业、剧团、观众多方共赢的局面。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演出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
近几年,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泸县的农民演出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演出市场有序规范,艺术氛围异常活跃。然而就在几年前,泸县的演出市场还是良莠不齐,各个演出队还处于低级竞争的水平,“乱杀价”“挖墙脚”“抢演员”的事情经常发生,演出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团还悄悄搞低级庸俗的节目。
看到这一情况,泸县文体局将县里的90多家演出队进行资源整合,在2009年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演艺中心——泸县农民演艺中心,形成合力,变散兵游勇为抱团作战。中心成立后,不仅不会向各团队收取任何费用,还解决了单个队伍不能承接大订单的难题。中心出面承接大额订单,再根据客户需求把演出任务分解到各演出团体。“要是以前,人家绝不敢把几百万的大单给一个农民演出团来做。我刚刚做完一个内江市的演出,他们付给了我们团460万元操盘费!”泸县土生土长的巴蜀笑星张德高自豪地说。两年来,中心已承办了几笔10万元以上的演出订单,张德高的“德高艺术团”演出团也依托中心打出名气。
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很多剧目获过国家大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剧场看秦腔的观众越来越少。没有了收入,剧团更不愿意排戏、演戏,观众更不愿来看戏,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有过辉煌历史的剧团面临倒闭。
2007年底,渭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商讨如何才能让剧团走出困境。最终,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社会效益入手,通过低票价把观众想办法拉回到剧场来,周末“一元剧场”诞生了!周末“一元剧场”开幕后,能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据了解,剧团一场演出的成本在5000元左右,而门票收入也不过1000元。为弥补差额,渭南市政府在剧场成立之初,便划拨了12万元的启动资金。至今剧团已演出100多场,观众20多万人次,形成了品牌效应,当地的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祥龙宾馆等企业纷纷冠名赞助。同时,“一元剧场”还给剧团带来了很多商业演出机会。2009年,在保证每周一次“一元剧场”的同时,将其余部分的演出全面推向市场,每一个环节都与个人利益挂钩,这大大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010年全年,剧团的商业演出达到了40多场,每场收入可以达到8千元。
为百姓创作到农村演出
作为农村演出团体,要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农村,掌握农村演出市场的特点,创作和排演适合农民欣赏口味的节目,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演出市场。既反映时代的精神,又有深厚艺术底蕴的精品力作,不仅会繁荣农村的演出市场,而且会影响和带动城市演出市场的振兴。
“豫剧、山东梆子豪放大气、淳朴自然的表演特点很对老百姓的脾气,在农村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济南市豫剧团团长高世德说,“我们从建团之初就瞄准了农村市场。”为此,他们先后改编排演了《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等不同题材剧目50多个,根据实际采风创作了反映长清优秀农民企业家梁金贵、梁国利的《山魂》、《龙吟潮头》,反映优秀女检察官孟红伟的《情思绵长》,形成了历史剧、现代剧、小品、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编演戏曲节目100多台,可以连续演出40多台戏不重样。从1971年建团以来,由于该团长年坚持在农村演出,目前已演出1.2万场次,观看人次达到2400万,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有的村民,甚至赶十几里路专门来看新戏,有的则带着花生、地瓜特地来犒劳剧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05/17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