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大棚里种出小康生活


    □□本报通讯员 杨思恬 魏朝星 尚庆迎

    金秋时节,果满枝头。

    9月24日,从江苏省全面小康达标综合考察组传来喜讯:徐州市铜山区全面小康建设通过验收,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区委书记毕于瑞说:“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铜山之所以能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密不可分。”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

    铜山区有120万人,其中80万是农民。“从区长到区委书记,服务铜山这些年,自己所用心思最多的地方还是农民和农业。”毕于瑞坦言,“财政强,不等于农民就富;农业的好坏关系着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铜山的全面小康,而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一直是我们执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农业不是一招一式就能见效的,需要科学规划、苦心经营。这些年,铜山积极谋划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以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为支撑,建设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前不久,江苏省农林厅公布了20项全省农业经济“单打冠军”,铜山独占3席:设施农业面积、食用菌产量和奶牛出栏量均居全省之冠。

    这三项“单打冠军”实际上在铜山已形成了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区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0.5万亩,总产量达到280万吨,被誉为“江苏的寿光”;食用菌产量约4亿公斤,全区高效农业面积总量达到125万亩;奶牛奶业成为铜山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奶牛存栏量4.3万头、牛奶产量及牛奶加工业均居全省首位,素有“江苏奶业看铜山”之美称,而奶牛的背后,是维维集团的产业化。

    高效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2010年全区土地产出率达4500元/亩,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为6340元、2008年为7167元、2009年为7988元、2010年为8950元,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并先后荣获“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等称号。

    现代化倒逼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审视铜山,他们发现有四道难题需要化解:生产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资料分散、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落后、高新科技的推广还比较滞后。

    如何解决这四大难题?毕于瑞说,铜山的思路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农村,用市场化的途径来指导农民,用工业区的思路来打造农业园区,用高新科技领跑农业。在铜山农业局局长常玉峰的指引下,笔者走进位于三堡镇的徐州久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多栋日光温室里,50多种“太空蔬菜”品种让人目不暇接。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峰介绍说,这些日光温室每座造价都在20万元以上,电脑控温、无土栽培、智能育苗,已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铜山广泛开展农业招商,仅2010年签约项目就达53个、协议总额2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

    江苏铜山(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已获批“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铜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何桥镇云台山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落户并扎实推进。

    农业项目的大力推进,使得传统农业在田间地头就地“转身”,农田变成了“工厂”,而农民则成为在“工厂车间”里打工的“工人”。分散的农业推向集约化和高端化,同时还实现了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生产。以育苗为例,近年来铜山先后建立起“棠张犇牛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张集镇二陈蔬菜育苗中心”等6家工厂化育苗基地,每年可出产商品苗4亿棵,重点园区实现80%集中育苗,80%的生产基地实现集中育苗。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专业化是前提。为此,铜山区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仅2010年就对6万人次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占农业总人口的21.2%。培育粮食、蔬菜、奶牛、渔业等科技示范户4000余户,使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土专家”脱颖而出。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36个,合作社总注册资本4.4亿多元,入社社员约4万户,农村经纪人队伍达到14.2万人。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育苗 奶牛 蔬菜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