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盘钢 白锋哲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是吃螃蟹的最好时节。
提起吃螃蟹,您可能立马会想到“阳澄湖大闸蟹”。然而您肯定想不到的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幼年”竟然是在上海崇明岛度过的,不仅如此,国内许多知名螃蟹,如太湖蟹、洪泽湖蟹、固城湖蟹等等,“幼年”也都是在崇明岛度过。更令您想不到的是,著名的“中华绒螯蟹”竟然也产自崇明岛,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被当地人俗称“老毛蟹”。
有这么傲人的“身世”,崇明老毛蟹为何却不被人熟知?原来,虽然长江口崇明岛有着优质的蟹苗资源,但却长不大,只能销到岛外,而各地的成蟹最终上市时早已标上了自己的标签,其“出处”自然不为人知晓。
然而近几年来,通过技术改造,一直被称为“乌小蟹”的崇明老毛蟹也悄然“长大成熟了”。而且通过合作联社的方式,众多分散的蟹农以及合作社抱起团来攻技术、闯市场,“崇明老毛蟹”品牌也日渐成长起来。
奇特习性造就崇明“乌小蟹”
在世界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可供食用的大约20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我国的中华绒螯蟹,而在中华绒螯蟹中最有声誉的是崇明的老毛蟹。崇明老毛蟹具有“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特征,壳薄、肉质细密有香味,雌性蟹黄足,雄性蟹脂多,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质如此之好,却为何只育蟹苗?好蟹种又为何在崇明岛内养不大呢?原来,中华绒螯蟹在成长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嗜好。初为蟹苗时“喜咸不喜淡”,成蟹之后却又“喜淡不喜咸”。在老毛蟹成长初期,崇明岛周围的高咸度水域恰好为其提供了优良生长条件。但当蟹苗逐渐长大向成蟹发育时,淡水环境才更符合其生长需要,而崇明水质偏咸,导致小蟹提前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了,个头小、规格低,因而被戏称为“乌小蟹”。
崇明县堡镇桃源村的养殖大户董惠春,养了15年“小蟹”,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的蟹苗可是全国质量最高的!”据崇明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11月,大量中华绒螯蟹会到长江口,在崇明岛淡水与咸水交汇处越冬产卵。春节前后是捕捞天然蟹苗的季节,东滩外的水面上,渔船密集,蟹苗老板把每斤有四五万只甚至更多的蟹苗卖给蟹农,蟹农养大到每斤400只的蟹种,即钮扣大小的扣蟹,再转卖出去。“蟹苗几乎覆盖了全国五大水系的所有淡水湖蟹苗,市场占有率曾经高达80%以上。”
“因为长江口自然长成的‘天然苗’,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每年捕捞量很不稳定。时下,挑选优良亲本、由人工繁殖的‘生态苗’,成为崇明中华绒螯蟹苗供应主渠道。”据崇明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岛上现有4万亩蟹塘是专养蟹苗的,年产量逾4000吨,吸引来全国各地的采购者。
技术改造促崇明老毛蟹“长大成熟”
作为全国名蟹、好蟹、大蟹的“摇篮”,自豪归自豪,可崇明蟹农总归心有不甘。
蟹市上有个价格分水岭,3两的母蟹、4两的公蟹是分界线。2两以下的成蟹售价只有几十元,可一旦到达3两半以上,价格即能翻升到每斤100元以上。优质的中华绒螯蟹蟹种,长成“阳澄湖大闸蟹”、“洪泽湖大闸蟹”等进入市场后,身价陡增。而崇明“乌小蟹”则由于规格太小,甚至难以进入上海市区市场。“眼见着自家的好苗子却让别人挣了大钱,心里真不是滋味。”董惠春说,“关键是,岛内扣蟹养殖户竞争激烈,卖蟹苗不挣钱,一亩产值只落个2000元左右。”这些因素都让董惠春不满足于只养“小蟹”,两年前他开始转型养“大蟹”。
董惠春家承包了370多亩河塘,第一年的“大蟹”实验并不顺利,成蟹固然比传统“乌小蟹”大些,但多数仍在二三两之间。第二年,他采取严格的苗类取舍尺度,还从外地引进养蟹水草,模拟出生态湖泊的状况。“早晨3点钟醒来,我就在想怎么把蟹养大。”经过潜心摸索,董惠春终于养出了大个的老毛蟹,有的甚至超过了半斤,成了崇明的“养蟹明星”。如今的他积累出成套的经验:“首先,蟹塘要开得足够深,使水温温差增大,白天水面气温高时,老毛蟹就‘潜’入水底阴凉处休息。其次,要改善水质,让水‘肥’起来。最后,还要种上一些水生植物、藻类等,净化水质的同时,也为蟹提供休憩场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9/17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