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植物检疫亟待提升“三大能力”


    检疫手段的落后同样制约着植物检疫水平的提高。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目前,甘肃省制种基地的产地检疫和疫情监测,基本上是以田间症状为依据,缺乏对新侵入有害生物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疫工作的时效性,延长了疫情处置时间。

    提高“三大能力”,该从哪里着手

    针对我国植物检疫工作中依然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农业部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提升植物检疫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执法监管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阻截能力。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提高“三大能力”的抓手在哪里?

    针对基层植物检疫人员反映最强烈的“工作不怕累,但经费要有保障”,王福祥认为,植物检疫的根本目的是防范疫情的蔓延和危害,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应从国家层面上尽快建立植物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基金和补偿基金,改变当前疫情发生后再申请经费的做法。

    目前,我国在铲除植物疫情时,砍掉染疫果树、销毁染疫种子苗木等没有补偿,导致业主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铲除措施难落实,而完全依靠地方政府补偿又不现实。推出防控补贴政策与否成为植物检疫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除了建立补偿基金,还需要科学防控,提升服务意识。”四川省植物检疫站站长刘可介绍说,今年,四川省对发生溃疡病的柑橘苗圃采取了“局部除、全圃防,溜园看、事后控”的处理措施,尽量减少农民和业主的损失,得到了积极配合。

    “植物检疫是国家授权执法,制度建设首先要提升法律法规。”辽宁省植物保护站站长王文航认为,明确植物检疫机构的名称和定位,对协调农业、林业、进出口检验检疫以及环保部门的职责分工,对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队伍的建设及调动基层植保人员的积极性都有很大作用。据悉,一些省(市、区)植物检疫部门总结《植物检疫条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已借鉴国外检疫管理通行做法,推出了地方性的植物检疫法规。目前,农业部与国家林业局也已启动植物保护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着力加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四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大疫情,分类管理,科学防控,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吉林、四川等省份,希望通过建设非疫区,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以保护当地粮食生产和优势园艺产业。据悉,2007年,农业部在重庆市启动了全国首个柑橘非疫区建设项目,累计投入5320万元,建成了覆盖市、县、乡、点各个级别,果园、公路、市场、码头、车站各重点区域,监测防控点与疫情检查站相结合的全方位疫情监测防控体系。“非疫区建设的意义,就在于使植物检疫从部门职能上升为政府行为,由中央一次性投入转变为地方财政资金的长期保障,从由点到面推进发展到整区域覆盖。”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普国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物检疫 检疫 有害生物 马铃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