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植物检疫亟待提升“三大能力”


    □□本报记者王瑜

    区域性、蔓延性、灾害性,一位多年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专家这样描述植物疫情,而植物检疫就是依据国家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运用必要的科学技术手段、防止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和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执法工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及物流多样化,重大植物疫情传播的风险在增加,各国都把防控阻截植物疫情作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安全、贸易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重大植物疫情呈加重发生态势

    近年来,境内外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重大植物疫情传入频率呈上升趋势。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贸易额攀升至669亿元,与此同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截获的植物有害生物达40余万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近3万次。据农业部门调查,近10年来,我国发现外来新病虫多达20种,是前30年的2倍。这些植物病虫一般不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却有可能对国内某些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重大植物疫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让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扶桑绵粉蚧原产北美大陆,是世界上新近出现的重要棉花害虫。2005年该虫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并迅速扩散危害,能造成棉花减产40%。专家分析,我国28个省区均适合该虫生存,如果扩散到我国棉区危害,每年的损失风险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马铃薯甲虫能造成局部马铃薯减产三至五成,1993年传入新疆伊犁并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向东扩散,如果长驱直入到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将直接威胁到8000万亩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生产安全。

    国内局部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也在加剧。2010年,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322万亩,比2005年增加22%。今年上半年,各地报告新发疫情46起,共涉及1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增加疫情发生县58个。其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新发县数16个,传播速度明显快于上年同期。

    面对重大植物疫情加重发生的态势,我国该如何应对?近日,农业部召开了全国植物检疫工作会议,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对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系统研究。

    重大植物疫情控制难,难在哪里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建立优势产区保护机制、重大疫情阻截防控机制和区域间联防联控协作机制,使植物疫情严重蔓延危害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初步统计,每年挽回因植物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500亿元。“尽管检疫执法能力不断增强,重大疫情监测阻截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新形势,我国植物检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坦言。

    目前,欧美及亚洲周边国家相继颁布了植物保护或植物检疫方面的专门法律,而我国一直沿用的还是20年前国务院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由于法律效力不高,加之多年没有修订,在保障措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市场检疫执法等管理环节上存在空白,导致执法威慑力度不够,一些重大疫情难以控制。

    “法规效力不高,影响很多检疫措施的落实,但影响检疫工作最大的问题还是经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处处长王福祥介绍说,目前,我国县级植物检疫机构中有一半左右还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许多检疫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特别是发生重大疫情时,疫情铲除资金严重不足,也缺乏必要的补偿机制,致使检疫措施难以落实,严重影响疫情控制的效果。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原产北美洲,是危害水稻的检疫性害虫,一般造成减产20%左右,严重时可达50%。我国1988年首次在唐山发现,危害面积仅4万多亩,但由于控制经费不足以及从韩国、朝鲜等传入新虫源等原因,目前发生危害区域蔓延到全国18个省(区、市),面积达1000万亩,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检疫机构定位不明确,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是制约植物检疫工作的另一个因素。据了解,目前平均每县仅有植物检疫人员三五个,“光签发检疫证书都签不过来”,而且队伍老化,服务能力不足。以黑龙江省为例,尽管“十一五”期间专职植物检疫员发展到974人,较2005年增加了1.2倍,但平均到每个县和农垦分局仅有6人,每人承担调查面积20多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物检疫 检疫 有害生物 马铃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