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索菲亚大教堂前的静思


    晨曦中的索菲亚大教堂

    上个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之夜,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使得城市充满了诱人的梦幻……当年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王刚通过电波讲述这段《夜幕下的哈尔滨》时,曾吸引3亿多听众每天茶余饭后聚在收音机前,电灯杆下,静静聆听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惊险故事。人们又仿佛是在倾听这座城市的心跳。

    如今来到哈尔滨的游客,往往都慕名聚集在城市中心广场,在清晨的微光中,立足凝神倾听索菲亚大教堂钟声。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一“神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

    暮鼓晨钟。来到大教堂前,细心的人们都会有些独特的感想和感受。这座教堂与公元6世纪建于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同名、同样,其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如此典型的西方大教堂能落户中国的北方城市,它的来历让人遐想无限。

    10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跨越欧亚大陆,从伏尔加河畔来到松花江边,在离家万里的哈尔滨停下了迁徙的脚步。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中,有工程师、铁路职工、沙俄军人及其家属,也有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除大量的俄国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波兰人、捷克人和为数不少的俄籍犹太人。索菲亚大教堂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杰作。

    然而,这留下的仅是一座地标建筑吗?哈尔滨师范大学学者王培英曾在《论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一文中提及,移民们“把俄罗斯文化引入了哈尔滨,在建筑、教育、文学艺术、饮食服饰、语言等许多方面留下了俄罗斯文化的符号,而哈尔滨也因为这些异域的文化符号,而变得更加精致多彩”。与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灿烂文化发展史相比,哈尔滨只是一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它少了些许裹尸马革汉竹香的历史故事,多了几许异国浪漫的都市情怀,素有东方“巴黎”之称。也许正因如此,生活在这里的哈尔滨人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时尚美丽,豪情万种。他们如这座城市一样开放包容。

    直到今天,在“老哈”们的记忆里,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莫斯科生活场景总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沿街的店铺有中俄两种文字的招牌,身着裘皮大衣、长统丝袜,蹬着长靴的女子踩着积雪匆匆走过,飘雪的冬日黄昏,教堂的钟声和成群的鸽子一起在城市上空盘旋。

    有人奇怪,在哈尔滨,一些不识字的老太太常能说出一些俄罗斯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此为何故?熟悉哈尔滨历史沿革的人都知道,俄罗斯文化对这座城市影响不小,以街名地名为例,在上世纪初,哈尔滨不少街名和街牌都用俄文标示,比如霍尔瓦特大街(现红军街)、鲍罗金街(现巴陵街)、戈列鲍夫斯基街(现宣文街)、涅科拉索夫街(现河清街)、罗蒙诺索夫街(现河曲街)、谢甫琴科街(现河鼓街)等,很多哈尔滨人就是从这些街名、街牌开始了解俄罗斯的科学家、作家、诗人的。2004年,哈尔滨南岗区的奋斗路恢复了从前“果戈里大街”的街名,它和一直沿用至今的霞曼街、马迭尔宾馆、斯大林公园等“老字号”一起提醒着人们,哈尔滨与俄罗斯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

    兼容并蓄是中国人的智慧,在包容异国文化交融的同时,哈尔滨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往开来,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繁荣的新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没有止步于往日的辉煌和浪漫,哈尔滨日渐成为了新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哈尔滨人民独立自主建设了锅炉厂、电机厂、气轮机厂等大型企业,他们使先进技术和独特文化在哈尔滨根深叶茂。如今乘车到市区,哈尔滨工程大学、友谊宫、力学研究所、第三中学等雕梁画栋、红墙碧瓦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也时常会映入你的眼帘,它们会同异域风格的诸多建筑,就好像一个个凝固的音符,带着中国古典式的典雅,糅合欧洲中世纪的浪漫,体现着哈尔滨现代的奔放。

    2000年,新建成的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龙塔,其塔高336米,是目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钢塔。如今“龙的传人上龙塔”品牌标语家喻户晓,龙塔的内涵价值正在不断填充和提升,它已成为一座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无线通讯、环境气象监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雪 神曲 休闲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