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维
近日,黑龙江省一农场职工刘贵夫在接受媒体“种地一年挣多少钱”的采访时说,“一年二三十万,很轻松挣到”,而且政府“白给我们的钱都造好几万”。消息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不少声音质疑他在“吹牛”。后经新华社记者调查确认,该农民说法属实。
即便没有新华社记者后来的调查,但凡对于农业稍微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对“农民种地年赚20万元”的新闻感到诧异。众所周知,黑龙江地区土地肥沃、纵横千里,规模种植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在垦区,农民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情况并不是少数。以刘贵夫为例,他种了500多亩土地,以年收入20万计算,每亩地年收入400多元,属于正常收益。同时随着国家对种地农民补贴力度的加大,每亩地农民至少可以拿到60多元的补贴,500亩地就是3万元,这也完全符合他所说的“白给我们的钱都造好几万”。
其实,不只是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东北地区,即便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一些省份,承包土地500多亩以上的情况也不算少见。比如曾被农业部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种粮标兵”的浙江衢州农民吴金有,他承包的土地面积就达到900多亩。农民日报曾重点报道的湖北“粮王”刘文豹、侯安杰,他们两人各自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甚至达到万亩以上,与其相比,“年收入二三十万”的刘贵夫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那么,为什么这则普通的消息会引发网络上一片质疑呢?
首先,这说明很多人尤其是“网络一代”,对于我国的国情、对于农村缺乏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农业、农村的印象都停留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不赚钱”“中国地少人多,农民真穷”这些传统、基本的判定上,并将之套用在每一个农民身上。这些情况虽然在大范围内也客观存在,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以及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渐发展,种粮大户、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我们现在的“网络一代”以及许多城市居民,既没有机会多接触农村,也没有充分的信息渠道了解基层变化,只是凭着旧有的认知判断事情,自然会“怀疑”。
其次,也说明有些人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网络上较为集中的意见是——“如果农民都挣这么多了,那一些老师、工程师的收入都不如农民了,还不如都去种地了。”这说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种地的农民就应该收入低,老师、工程师的收入就应该比农民高。这既是在拿老眼光看人,从根上说也是对农民、农业的歧视。一个农民,辛辛苦苦种了500亩地,为什么就不能比老师、工程师赚得多呢?而且,这么大面积的承包,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普通的老师、工程师即使想干,也不一定能干得好,又怎么可以依此就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呢?
当然,种地年赚20万元的农民,在全国范围内毕竟是少数,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富裕。这是实情。但是,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同样更不能“因全废偏”,不能因为这种例子是少数,所以就横加质疑它的真实性,更不能因此就否定宣传报道这个典型的意义。相反,笔者以为这种典型应该大大宣传、好好宣传。因为——像刘贵夫这样的职业农民、种粮大户,既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重要的支撑力量,也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像这样的农民,年赚20万元并不是多而是少了,几万元的补贴,不是高而是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补贴力度,鼓励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农民、种粮大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3/17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