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明星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先是由世界银行于2006年提出来的。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目前一些东南亚、拉美国家正在面临或者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其共同特征有四个方面:
一是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为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的国内消费不足,经济增长失去内在动力。
二是就业困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畅。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策限制,劳动力转移造成一定困难,使得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同时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过剩现象,拖累经济发展。
三是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当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技术进步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时,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推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否则,增长就会陷入停滞。
四是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脆弱的典型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但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金融体系容易被国际投机资本击溃。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对农民增收的挑战和影响
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2010年超过4000美元,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从农民收入四个方面来源来看,这一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产品价值低,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工农业之间用水竞争加剧,农民的生产经营难以向生产的上下游延伸,难以分享更多涉农金融、产前产后服务等收益,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增加,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制约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
二是就业能力差,就业机会减少制约工资性收入增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很多行业、很多工作岗位农民无法胜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与此相对的是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却无法招到合适的农民工。出现了低端企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高端企业越来越多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制约着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三是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由于制度性的原因,目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很难充分流转起来,产权主体的“虚化”状况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文化水平等影响,农民很少参与现代金融和投资市场,从中获益甚微,财产性收入增长极为有限。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尽管农民税收大为减少、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以及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在加大,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分摊到每位农民头上仍然微不足道。
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针对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实际,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资原材料价格的政策控制,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探索建立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二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硬件和软件建设,保证农民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企业需要和农民自身特长与兴趣,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和抵押等更加完整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探索建立经营权流转补贴制度,引导部分农民转出承包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1/17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