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张地膜看变化


    □□本报记者范学忠

    8月23日,参加全国农田节水项目验收暨现场观摩会的各地代表,从青海西宁出发驱车百余公里,到素有青海省东部门户之称的民和县参观巴州镇祁家垣村农田节水示范项目现场。

    汽车曲曲弯弯爬上一片旱塬,眼前一片绿色,庄稼郁郁葱葱,玉米秆壮穗饱,马铃薯枝繁叶茂,一派丰收在望。与记者同行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级农艺师杜森,伸手从地里抓起一把土察看,让大家意外的是,这土有几分粘性,足见墒情很好。杜森说,这就是全膜双垄覆盖节水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覆膜中间有孔,自然降水可以顺着孔进入土壤,就不容易蒸发了,既集雨又保墒。祁家垣村村民冶德在示范点有3亩多地,记者问他能打多少粮食,他笑着对记者说,怎么着一亩也能收个千把斤吧。

    民和山高、路险、沟深,地广、干旱、贫瘠,平均海拔1650~4220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蒸发量达1680毫米,属于典型的干旱农业区。传统种植的作物有小麦、胡麻、豌豆、马铃薯等,多年粮食平均亩产不足150公斤,干旱成为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祁家垣村有耕地面积3570亩,其中山旱地2600亩,无灌溉条件。该村是民和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重点村之一,今年全膜作物2600亩(玉米1800亩、马铃薯800亩),占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8%。预计玉米平均亩产600公斤,较露地小麦亩增效益900元(含秸秆收入300元);马铃薯平均亩产2300公斤,较露地马铃薯亩增效益1200元;总增效益258万元,人均增收1023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参观现场,民和县县长沙德林介绍说,2008年,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浅山干旱山地示范种植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4650亩,其中,种植全膜玉米1300亩,当年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该产量创造了浅山干旱地区粮食最高单产,尤其玉米的种植改写了浅山干旱地区不能种玉米的历史。

    沙德林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玉米亩产秸秆3000~4000公斤,可供5只羊或1头牛一年的粗饲料,而5只羊或1头牛一年又可积攒有机肥5立方米,来年可供2亩地的有机肥,所以玉米的种植可以带动家庭养殖业的发展,而家庭养殖业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农畜联动、草畜并举。

    该项技术的示范成功,得到省、地县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当地群众的认可,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推广技术。从示范到推广仅仅4年时间,民和县推广面积实现了从千亩到万亩、从万亩到数十万亩的跨越,成为全省最大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示范区。“三年三大步,全得益于这项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成功之路。”沙德林说。

    今年,民和县全膜双垄覆盖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2万亩,并建立了6个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片、800个百亩以上示范点。截至目前,就在全县降雨量不足160毫米、山旱地其他作物严重受灾的情况下,全膜双垄覆盖节水技术显示出了明显的抗旱效果。目前,玉米长势喜人,已进入了灌浆期,预计玉米平均亩产可达600公斤,较露地小麦亩增效益900元,32万亩总增效益2.9亿元,使农民人均增收800元。

    乐都县马营乡是与会代表们观摩的另一个农田节水项目示范区。据了解,今年,乐都县已在14个乡镇推广全膜双垄节水栽培技术13万亩。马营乡是全膜双垄集雨马铃薯栽培技术重点推广乡之一,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24万亩,其中全膜马铃薯1.2万亩。记者所到的卡拉村,是个典型的干旱浅山村,平均海拔2400米,年降水不足340毫米。乐都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李娟萍说,这里2009年开始推广秋覆膜技术,今年种植全膜马铃薯1300亩,预计平均亩产可达2500公斤,亩产值可达3680元,每亩新增产值853.7元。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感慨,人们常说,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现在看一张薄薄的覆盖地膜带来的农田旱作节水技术,同样改变了世界,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谁能说不是一场革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马铃薯 干旱 粮食
上一篇 : 病虫害预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