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海城高跷: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


    海城高跷艺术团在表演。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鸟巢正式开幕前有一个“暖场”表演,从全国各地选拔出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演出团体,在这里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风采。这些队伍中,有一个队伍非常突出,明显比别人高出许多。这个队伍来自辽宁省的海城高跷艺术团,他们表演的正是有“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美誉的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称为海城秧歌,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一支独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据考证,海城高跷秧歌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或许起源于一种即兴舞蹈,或许起源于一种情趣盎然的杂技,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将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于一炉。

    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

    海城高跷的表演基调是欢腾、奔放、热烈、火爆,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近年来,海城秧歌艺术团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对海城高跷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并融进很多情节,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场爆发力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表现出北方黑土地上的人民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谓之“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激昂的唢呐声、锣鼓声一响,海城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暴热烈,时而即兴狂野。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

    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早在1989年,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便走出国门,参加了欧洲著名的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了50多场,引起轰动。近年来,艺术团还相继参加了一些国际民间艺术活动,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了海外朋友的好评,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民间舞蹈风。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平地 相结合 田间地头 黑土
上一篇 : 等来的姻缘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