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棉织品(资料图片)
穆祥桐
棉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栽培原产中国南方的棉花,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棉花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吉贝”、“古贝”、“白叠”、“梧桐木”、“橦树”、“古终藤”、“木绵”等,前6个,经学者研究,可能分别是梵语、马来语、古突厥语、阿拉伯语的音译,最后一个“木绵”是中国国有的。“绵”原指丝绵,在棉花广泛种植后,在绵前加一个木字,用以区别蚕茧所制的丝绵。而后,才有了“木棉”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古籍中“木绵”或“木棉”,有的指的是棉花,有的则指的是攀枝花;即使同指棉花,有的是指一年生的,有的则指多年生的。
有关棉花的文字记载,一般认为《尚书·禹贡》最早。其中讲:“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时的扬州,包括今淮河以南至南海的广大地区。“卉服”指的是棉布做的衣服。但也有人认为,也包括麻、葛纤维做的衣服。在实物发现中,距今最早的实物是1979年在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山的悬棺中发现一块青灰色的残片,经鉴定是距今3200多年前的棉织物遗物。此外,在新疆吐鲁番等地还发现了汉代和唐代的棉布、棉絮和棉籽,笔者参观了这些实物,并让陪同的摄影记者对实物进行了拍照,照片收录于1995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
中国古代种植的棉花是亚洲棉和非洲棉,陆地棉则是近代才开始引进。
宋代以前,棉花只在中国的边缘地区生产种植。宋代以后,开始向长江和黄河流域发展。到宋末元初,长江流域已较多地种植棉花。在元代,棉花种植进一步获得推广。《王祯农书》指出:木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又说:“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据《元史》记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政府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此后,元政府还将棉花及棉布列为夏税征收的实物之一。这说明13世纪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均较发达。
元代棉业的发展,其时的历史人物黄道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江苏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郊)人。她年轻时曾流落海南崖州,于元元贞年间(1295~1296)回到家乡,向乡人传授海南黎族的先进的棉纺技术。她改革了许多棉纺工具,提高了棉纺织技术。她引入黎族的踏车用来轧棉;将黎族的丝弦大弓和檀木弹椎,用于棉花加工;将手摇纺车改为脚踏,并制成一次可纺3根纱的三锭纺车。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由于黄道婆的作用,其家乡在元代已成为中国棉业的中心产地。
到了明清时期,棉花又进一步得到推广。棉花在中国的种植结构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地方的土地,竟有一半用来种棉。棉花逐渐代替了原来的丝、麻,成为人们广泛的衣被原料。究其原因,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
陆地棉的引进最初是来华的传教士带来少量的种子试种。正式的引进则是晚清的重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负责的。他为了给当时武汉的机器织布局提供较好的纺纱原料,在1892年、1893年和1898年由美国3次引进。但由于种种原因,引进终未成功。1919年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总结历次的失败教训,采取科学的有效措施,引种推广终获成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25/17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