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基层科研单位创新的一面旗帜


    □□ 本报记者刘久锋

    10多年前那些到过贵州省毕节地区农科所的人,如今若故地重游,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今天的毕节农科所变化太大了!”

    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毕节地区农科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如今科研成果丰硕,人才济济,科技开发效益凸显,科技服务有口皆碑,以前鲜有人造访的农科所,现在不仅成为毕节市民休闲首选,更是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展示基地,是科技研发、科普教育、旅游展示紧密结合的典范。

    这一切,源于自2000年以来该所不断深化的科研体制改革和一心为农的情怀。

    体制改革改出一片蓝天

    在毕节地区农科所采访,所到之处,所遇之人,所闻之事,谈论最多的是改革。一名老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农科所机构臃肿、体制陈旧、非生产型辅助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较多,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999年1月,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指导下,地区农科所第一次科研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玉米育种首席专家梁黔云和罗仕文是该所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原本是中级职称的梁黔云和只有初级职称的罗仕文,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破格聘为该所玉米育种首席专家。这在当时的贵州省尚属首例。

    2006年,为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毕节地区农科所推行全员竞聘措施。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不仅为我所农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用人环境,也为当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农科所所长付业春对这场改革这样评价。

    如今,经过四轮改革的农科所科研实力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该所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各类项目70项,选育作物新品种12个,推广面积600余万亩,新增效益2亿余元;马铃薯和食用豆被列为国家产业技术,获省、地科技成果奖12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

    今年8月初,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保成在该所调研时对该所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近十年来,毕节农科所坚持走“科研开发强所”之路,在机制、体制的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贵州乃至全国是基层科研单位的一面旗帜。

    快速转化科技成果出效益

    走进毕节农科所实验室,一排排育苗床整齐排列,一个个营养瓶内嫩绿的芽苗茁壮成长,科研人员细心地观察每一个营养瓶内的作物生长,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农科所500多亩的基地内,玉米育种首席专家梁黔云、罗仕文正冒着30多度的高温,带领助手为新选玉米自交系进行人工套袋授粉。

    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密不透风的温网棚里更是酷热难耐。工人们正在进行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第一季采收,第二季正在下种和补种。

    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王朝海指着刚刚收获的一堆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告诉记者,今年,中心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000万粒以上,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

    “说了你可能不相信,我们的马铃薯种子都是按个销售,一般要卖3角钱一个,就是这样还供不应求呢!”王朝海说。

    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中心共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提供了8万亩的原种生产基础种薯,可生产

    原种8万吨,一级良种100万吨,二级良种140万吨,为全区、全省乃至邻近省市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科所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农科所着力培育打造“泰丰”品牌,所属企业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由原来经营蔬菜种子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种业、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和特色蔬菜五大产业为主的股份制公司。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开发,同时为周边农民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原种 科技服务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