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显春
“没事儿,别担心!”站在身旁的金建平对笔者说,“这些小家伙轻易不蜇人的。”老金是北京绿谷蜂农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他说的“小家伙”就是眼前围着我们嗡嗡转的小蜜蜂,也是他眼里的金子。
老金介绍说,养蜂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4月,现有社员200多户。社员遍布平谷区刘家店、峪口和镇罗营等乡镇,还辐射到河北兴隆县青松岭等地。2010年,合作社销售额达400万元,社员户均实现收入3.6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23%,利益共享的合作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短短3年,合作社就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先后荣获“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坐在一间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喝上一口雄蜂酒,目光滑过窗外整齐排列着的蜂箱,听老金回忆合作社这三年的四步发展。
第一步:搞合作谋发展,联合生产见效益。
在金建平带领蜂农从事合作生产之前,毕业于蜂学专业的他,是北京百花蜂产品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放弃铁饭碗来侍弄这些个小蜜蜂,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甚至还有个别人认为他“疯了”。
“其实,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把零散的养蜂户联合起来做点事。”老金跟我说了当初坚持的理由,“零散养蜂不规范,产品质量没保障,效益太低。因此就想着能不能把大伙儿联合起来闯市场。”于是,他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劝阻,从百花公司辞职回到平谷,找了一些蜂农,成立了绿谷蜂农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前,最大的一个难题是蜂农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收益,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老金回忆道,“为改善蜂群品种,合作社成立初期就发放优质蜂王150只,让社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
随后,合作社与蜂农签订了购销合同,彻底打消了蜂农的疑虑。“产品是合作社的生命。”老金认真地说。因此,他把提高蜂农素质和标准化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据介绍,合作社成立至今,每年都请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为社员培训10余次。同时,合作社的骨干技术人员还会走村串户,随时解决蜂农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王辛庄的蜂农老王告诉笔者,没加入合作社前,自己用土方法养蜂产量低,基本上也就够自家食用了。而改进养蜂方法和设施后,现在一年的收入能稳定在5万元以上。
第二步:送服务传技术,合作社成为发展“圆心”。
合作社成立伊始,老金就深刻地意识到,搞好服务,是将社员凝聚起来极其重要的一环。经过努力,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该所的养蜂专家,对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蜂病防治与用药安全、养蜂用具、蜂群的四季管理等方面予以指导。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根据需要,免费为社员发放了各类养蜂刊物,不断提高社员的知识水平。
以技术为突破口,合作社逐渐建立起集生产资料采购、技术指导、蜂蜜收购、培训和销售五统一的服务体系,将蜂农紧密组织起来。去年,合作社为社员发放各类养蜂用具397件(套),并引进先进的野生蜜蜂的管理和饲养技术。
“技术服务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老金介绍说,“成立当年,合作社的利润就达8万余元。”
第三步:抓质量树品牌,小蜜蜂做出大文章。
光有积极性,还不足以让合作社发展壮大。社员能否拧成一股绳,关键还看能否给社员带来实惠。为此,在老金的带领下,合作社围绕小小的蜜蜂,抓质量树品牌,闯出了一片天地。
合作社从抓好蜂农培训、制定严格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加强检验等措施入手,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不断提高蜂产品质量,目前已完成的QS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产品质量的最好说明。
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合作社根据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目前,已形成蜂胶软胶囊、蜂花粉、蜂王浆和蜂蜜等四大系列近20种产品。由于市场定位较为准确,产品销售形势十分看好。例如,针对高端消费人群,合作社开发的蜂胶软胶囊,有“血管清道夫”和“天然小药库”之称,具有增强免疫等诸多作用,很受消费者欢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21/16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