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黑龙江农田水利谋跨跃


    “三个倾斜”扎实推动

    本报讯(记者刘伟林)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推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的落实,树立“用好水是根本,农田水利建设是关键”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了“三个倾斜”。在工作安排上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把水利工作纳入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并把水利化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首要措施,摆上重要位置。2009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使这项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在领导力量上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召开农田水利建设专题会议,听取建设进展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部署工作任务。同时,把水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考评体系,严格考核。在资金安排上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通过整合资金,年度投资连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完成投资28亿元,2008年完成52亿元,2009年突破了100亿元,2010年达到140亿元,比“十五”期间的总和还多。“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050亿元,专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粮食生产实现新跨越。

    黑龙江省虽是全国产粮大省,但农田灌溉率只有31%,远远低于49%的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全省农田灌溉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新增产粮食70多亿斤,加上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增产等措施,“十二五”期间冲击1500亿斤的目标将成为可能。为此,全省大力开展了5000万亩水田和5000万亩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项目建设,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黑龙江省委出台了实施意见,将今年定为全省“水利管理年”,加大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加快构建粮食安全水利工程保障体系。在东部地区以建设14个大型灌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水田,实现以稻治涝;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田建设;在中部地区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在西部建成阁山、花园等8座大中型水库,基本解决松嫩平原十年九旱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黑龙江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革命性措施,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百万亩以上的喷灌和膜下滴灌小区。

    黑龙江省还计划加快灌区渠道硬化工程建设,总计完成6000公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连续 喷灌 滴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