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守住青山不放松武隆念活富民经


    沿着马奇柯的指引,可以看见山坡上的卷心菜、四季豆、茄子、青椒……连绵十几公里。正是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十几位农民正在收卷心菜,停靠在路边的一辆重卡已经装得满满当当。远远地,木根村党支部书记黄天福骑着摩托车从地里赶了过来。

    “拉菜的来了,我去看一下。一家一年能砍上三五车就可以了。一车十二三吨,就是一万多块钱。”黄天福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村主要就是靠蔬菜,再就是乡村旅游。城里人对这里的蔬菜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到这里一看,心里有底了。高山蔬菜吃了放心。”

    木根村的蔬菜种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不过当时,武隆蔬菜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没有打开市场,更没有自己的品牌。山上不能种粮,村民们便拿着蔬菜到山下去换,50公斤蔬菜仅能换回区区5公斤粮食。当时武隆县农村的状况大多如此。一个山区农业县,4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到了35万。

    “我们这里的耕地、林地、草地大都集中在山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真正的原生态。”县委常委徐正菊说,守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在充分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武隆最终确立了“打好农业生态牌、走好产业特色路”的理念。并着重围绕高山蔬菜做起了文章,打响了“自然、生态、绿色、安全”的发展口号。

    经过几年的努力,武隆高山蔬菜借助高品质和错季上市的特点强势崛起。

    木根人再也不用单家独户挎着菜篮子四处叫卖了,活跃在村里的100多名经纪人会定期联系收购商前来批量采购。而随着集约化、标准化的推进和种植结构的调整,高山蔬菜也不再是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而成了武隆县有着自主品牌的支柱产业。

    加上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武隆农民来钱的路子越来越多,腰包也鼓了起来。“过年的时候可以杀两三头猪,顿顿都有肉吃,以前一年四季啃干咸菜。”一位村民说。

    如今,武隆的高山蔬菜已达到30万亩的规模,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秋淡蔬菜供应基地,全县获得各类认证的品牌有50多个。马奇柯告诉记者,今后一段时期,武隆的目标是建设“重庆市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重庆市最大的‘菜篮子’秋淡蔬菜供应基地和中国西部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凸显产业、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真正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万元增收

    ”比西瓜还甜

    农村经济发展了,武隆人却并没有闲下来。马奇柯告诉记者,他正在着手谋划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像策划旅游那样去策划武隆的农业。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县域经济来说,更是如此。

    旅游和农业这些关键节点有了,下一步的方向又在哪里?武隆县委、县政府在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也在思考更深层面的问题。

    去年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开展以来,武隆借势发力,在政策跟进、资金扶持等方面作出积极举措:进一步强化农产品销售市场硬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举办大型产品推介和农商对接活动,鼓励各乡镇自主举办促销活动;在帮扶农户增收上,强力推进“多层次、全覆盖”的帮扶模式,全面落实了增收效果算账、增收计划、产业覆盖、龙头带动、合作组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营销、干部帮扶、科技服务“十到户”……记者在武隆农村采访,能够充分感受到这项“智慧工程”带来的新鲜气息。

    7月4日,沧沟乡河坝组村民任洪宇的西瓜地旁边,一辆小卡车显然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现在地头价是每公斤1.6元,还收不上来,这里的西瓜特别抢手。”来自武隆县城的一个经纪人这样说。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以来,西瓜成了沧沟的主导富民产业。沧沟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叶仲宇告诉记者,“乡政府主导,县供销社、科委、农委等8个部门扶持,除了对标准化示范园和规范化种植予以补贴外,还专门派出技术服务员,分村包片轮流对西瓜种植户进行培训。”

    如今,沧沟西瓜已经从2007年的400亩发展到了近万亩,全乡1600多户种植西瓜或者从事相关的行业。任洪宇说:“‘万元增收’我们农民已经尝到甜头了,比西瓜还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高山 西瓜 蔬菜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