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着力推进人水和谐建设


    本报评论员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因为所有的清水和污水最终都会排入江河、融入土地。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并同其他环境要素如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水环境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场所。保护地球从治水改水做起。改善生态从人水和谐开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中央制定的水利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谋划。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都把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列为整个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

    治理水生态和水环境,首先要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同时“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必须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强生态之基,促人水和谐,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变水质的作用。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论证,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二是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三是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依托农村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农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小型水库清淤、山丘区山塘整治、水污染防治等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力争经过3~5年努力,遏制农村水系紊乱、河湖围垦侵占、河道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功能丧失、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可持续发展水利;从利用水、约束水,到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既要补课,又要前瞻,我国的水利改革发展迈出了战略性的关键一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土流失 人居环境 生态平衡 改善环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