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走进转基因水稻研究国家实验室


    特殊的实验室

    如果没有路口那显著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识,没有人会想到湖北华中农业大学这栋五层的楼房里居然会有“国家级”的科研机构。而且,已经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正是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浩是1999年加入实验室的。在他的带领下,笔者首先在保安处做了详细的登记,套上干净的鞋套后,才被获许进入大楼内部。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核心的研究是由实验室里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来完成。这支由11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组成的创新团队,囊括了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于以张启发为核心人物,一般被

    外界称为“张启发团队”。

    吃转基因大米的人

    在湖北武汉市南湖狮子山,陈浩指着一块指示牌说:“这里便是我们储存稻米的地方。”

    原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多年从事的转基因水稻试验,收获了大量的转基因稻米,但是这些稻米的储存问题却难倒了科研团队。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这个防空洞。“选择这里完全是因为这个防空洞的温度适合储存稻米。”陈浩说。

    至于外界众说纷纭的试吃大米,“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食用转基因大米是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陈浩对于外界的“人体试验”说法表示强烈的不满,他去年拿回家里数十斤的转基因大米,和父母一起食用。在此之前,他还特意告诉父母这是转基因大米。

    和陈浩一样分得转基因大米的还有华农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华红霞教授。“米就那么多,每个人只能分得十斤左右。”她表示必须长时间让人大量进食这种大米,并观测人体的各项生理数据,才能称得上是人体试验。

    食品安全性评价过关

    离开实验室大楼后,陈浩开着一辆摩托车,带着笔者一直向南走了3公里,在一处山丘旁停了下来。山丘下有一排灰色的砖墙,墙内还有一个池塘,18亩的转基因水稻试验田就设在灰墙和池塘之间。

    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释放试验就是在这18亩试验田里完成的。实验评价委托湖北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完成。

    湖北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首先从急性毒性试验开始,强行喂养老鼠两个星期,观察是否出现急性反应。然后是遗传毒性试验,主要是用一些对外界毒素非常敏感的组织或器官材料,甚至是人类的精子。接着通过90天连续喂养小白鼠,观察是否出现病理反应等。最后,则是慢毒性试验,即用转基因水稻连续喂养三代老鼠,观察Bt毒蛋白是否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会不会发生一些组织和器官的病变、癌变,对各个器官、系统、血液有没有严重影响。

    据悉,这些试验一共进行了三年半的时间,湖北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最后出具了试验数据,证明转基因水稻安全可靠。

    除了转基因大米的安全测试外,转基因水稻的种植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进行测试,被称为环境安全性测试。这个测试,由华中农业大学本校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师生来完成。

    华红霞是孝感试验点的负责人。她告诉笔者,转基因水稻生产试验的周期一般是5个月。收获种子派专人保存,残留部分销毁;试验结束后,对试验田监控一年。“最后的实验数据没有显示异常。”华红霞说。黄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大米 数据 毒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