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天敌多了“蝗窝”少了


    □□本报记者王瑜

    蝗虫是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目前正值夏蝗防治关键期,记者随农业部派出的督导组赴山东东营市、河北黄骅市和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实地查看东亚飞蝗夏蝗防控工作。

    天敌比蝗虫多,这是昔日的“蝗虫窝子”黄骅市李官庄水库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6月底,这里的芦苇已经齐膝高,拨开苇丛,干松的地面上爬满了蚂蚁,蝗虫倒是不多见。据当地植保部门统计,自2009年承担蝗虫防治生态项目以来,库区蚂蚁、青蛙、飞鸟等天敌种类已增至53种,数量每年递增20%左右,蝗虫发生面积则降低了1/4。

    近年来,环渤海湾蝗区在综合防治基础上,加大了绿色防控力度,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推广绿僵菌、微孢子虫、植物源药剂等生物防治技术,种植香花槐、苜蓿等进行生态治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造蝗虫孳生地,使蝗区呈现虫源基数减少、爆发频率降低、发生程度减弱、宜蝗面积减少的良好态势。据监测,今年山东夏蝗发生面积比大发生的2003年减少了15.9%,密度降低50%以上;河北白洋淀蝗区的“蝗虫窝子”减少了一半左右。

    “有天敌控制,蝗虫防治比原来放心多了。”河北省植保站副站长张书敏认为,“但要实现可持续治理,就要持续去治理。”记者了解到,尽管今年该地区蝗虫发生程度较轻,但也出现了中心密度下降、扩散范围增大等新情况。对此,各地早谋划、早动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控蝗投入,搞好蝗情监测,备好人员物资,组织科学防治。山东省5月初即开展蝗情拉网式普查,利用GPS定位查明了蝗虫发生范围和重点防治区域,开展了飞机防治精准施药试验示范;河北省财政拿出40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夏蝗的调查监测和地空防治,价值570万元的防蝗农药早早入库;天津市1300台机动喷雾器和12台套车载大型喷药设备也已检修完毕,整装待发。

    “气候和耕作制度在变化,蝗虫发生趋势也在变。”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夏敬源建议,环渤海湾蝗区应抓住当前发生密度较低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东亚飞蝗绿色防控行动,促进蝗虫可持续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重点是通过筛选关键技术产品,完善区域治理模式,制定相关防治标准,研究生态评估方法,强化相关基础研究,提升准确预警、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实现数字化监测、精准化施药、生态化治理和专业化防控。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绿色控蝗,这一切正在变成现实。在东营市垦利治蝗机场,飞行员王师傅告诉记者,每次起飞前,要像加油加药一样,把飞行路线、风力风向、作业区环境和蝗虫发生高密度地块等信息输入电脑控制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东亚飞蝗 综合防治 自然保护区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