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红卫张丛通讯员王秀兵
编者按:李文英同志扎根基层50多年,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服务“三农”事业当中。她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为农业科技推广战线的同志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希望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像李文英同志一样,不畏艰难困苦,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业绩留在百姓口碑中。
她出身书香门第,却在田间地头和棉花打了整整半个世纪交道;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在老伴去世前3天,才知道他患上了癌症;人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她却把对“棉袄”的爱都献给了棉花,以致于女儿叫她“阿姨”,叫小姨“妈妈”。人们为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三农”情怀所感动,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她就是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局共产党员、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
半个世纪的沧桑,几多浮沉。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老党员,李文英心系农民,情洒田野。她把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三农”事业。
6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李文英先进事迹报告会。90分钟的报告会,师生们用8次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老校友的敬佩和感动。6月9日和10日,李文英被湖北省科技厅、农业厅分别授予“全省科技服务标兵”和“荆楚农技推广先锋”称号。
一个优秀的知识女性,一个痴情于棉花育种的专家,她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基层,成为一名为农民“传道授业”的农技推广人员
李文英1957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先后在湖北宜昌地区农业局、宜昌农校和枝江市棉花良种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了33年,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1990年退休至今21年来,李文英仍常年奔走在农家的田间地头,为农民义务做技术指导,每年下乡150天左右,走过的路程相当于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推广了65个棉花新品种和50多种新药、新肥,无偿为农民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
1972年,李文英从枝江农业局被调到位于枝江县百里洲镇的棉花良种场。当时领导向李文英许诺,只让她在百里洲镇驻点一年。没有想到,李文英在那里一待就是14年。
百里洲被称为长江第二大洲,是万里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条件非常艰苦。时任棉花良种场场长刘克旺回忆当年的李文英时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上工铃响前就已来到田里,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带领农民培育良种、实验、研究,村民对她非常尊敬。”
当时,枝江的棉田枯黄萎病十分猖獗,一旦发病,重病的棉田几乎绝收,轻的也要每亩减产三到五成。从1977年开始,李文英在良种场重病田里进行棉种的有性杂交实验,转年又远赴海南进行抗菌棉种的加代繁育。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李文英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经湖北省专家小组鉴定通过并命名为“鄂枝03”。“鄂枝03”在湖北省11个县大面积示范种植,面积20余万亩。每亩增收30%以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因此受惠。
李文英的工作也不总是顺利的,她说:“有个农民的4亩棉花地排渍不畅,眼看天要下雨,我让他尽快挖沟准备排水,他听得不耐烦了,一掌把我推到了沟里。”但是倔强的李文英没有向困难和委屈低头,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为农民服务的事业中。
1985年,李文英才被调回枝江。离开百里洲后,李文英在城关镇白家岗办点,示范推广了抗病棉新品种。李文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并开展了技术跟踪配套服务。白家岗村亩产皮棉由过去的80~90斤上升到120~130斤。
退休不离岗,她做了21年的“农民义工”,却不求任何回报,用知识分子的奉献和责任在田间地头竖起一面飘扬的旗帜
1990年,李文英从枝江市农业局退休了。但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念头,一坚持就是21年。
李文英退休后驻点的地方在董市镇洪治村。洪治村有508户人家,这508户人家李文英都能叫出名字。谁的责任田在哪里,她如数家珍。每次下乡,她要先坐公交从家里到枝江长途客运站,然后坐小巴到董市镇洪治村,最后步行几公里到农田里。棉花生长期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可李文英每个月下乡指导的天数不少于18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8/16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