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李培华:“第三只眼”显影农村文化底片


    梅文

    “10多年前,我喜欢周末去郊区拍照,起心动念是因为我已经有车、有单反相机了,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在也很潇洒;如今我热衷组织一批批的影友深入农村拍摄,却是因为自己‘私心’越来越重,很想借助更多人的力量,用‘第3只眼’去显影农村文化的底片,去发现农村生活所蕴含的大美,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读懂农民。”6月25日上午,李培华一边招呼近30位影友分组深入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石塘路村“扫街”,一边乐呵呵地唠叨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农村,社戏让我感到震撼

    2008年,李培华在一位影友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长裕城村,赶巧在这里看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社戏。“当时我的感觉就是震撼,那感觉是在城里剧院、戏楼里品不到的。很浓,也很烈。”带着强烈的感触,李培华开始组织影友三顾长裕城村,拍摄那行将失传的精粹,拍摄这记录乡土文化传承的不朽篇章。

    “没去长裕城村拍社戏之前,我的兴趣更多集中在去颐和园、动物园拍摄山水飞鸟,装备也仅满足于卡片机。自从去长裕城村看过社戏之后,我真觉得村民那种土里土气而又执著、松松垮垮却又认真的状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戏中英雄豪杰的尊重,对台下或站或坐的父老乡亲的尊重,让你不由得感到厚重,感到一种来自土地的力量。”退休后倾情于摄影的星星姐,如今不仅把摄影装备“鸟枪换了大炮”,而且只要听说李培华组织影友深入农村去拍摄,她都会热衷参与,回来后积极上传照片,与网友分享。按照她的话说,一部社戏改变了她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改变更多人对农村、对农民的看法。

    村里的老乡盼着我们去看他们

    随着各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了“386199部队”(38指留守妇女,61指留守儿童,99指留守老人),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大村小庄,大量青壮年男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留给村庄的只有冷清和缺乏生气。

    “这几年在农村跑得多了,让我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孩子,因为得不到完整的关爱,不具备充足的体力,家中土地撂荒者不在少数。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存在着极大的缺失隐患。”说起这些来自田野调查的情况,李培华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不过天生乐观的他也有“妙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功能,将农村的最美景象上传到网络上,吸引更多人走进农村,关注农民;通过组织影友间的实践互动、转帖讨论、图片分享,吸引更多网友对农村产生浓厚兴趣,对农村文化重新认识。最终,吸引更多人像志愿者一样,腾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农村关注那些留守人群,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崭新憧憬。

    “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原本对农村生活没有概念,但是这两年跟着毛毛虎(李培华的网名)一趟趟的下农村,我忽然发现农民好实在、好热情、好纯朴。他们只要觉得你很尊重他们,就会把你当成亲戚看待。每到秋天叶子黄了、春天野菜多了、冬天飘起雪花的时候,他们就会给你打电话,邀请你来家里坐坐,拍拍城里看不到的光景,尝尝城里吃不到的美味儿。等你要走了,他们会拿出自认是家里最好的礼物送给你,比如一大袋野菜馅包子,一兜子核桃等土特产,那感觉真得会让你感动得不得了。那些老乡,其实很盼着我们常去农村看看他们,是他们让我对朋友、对礼物有了新的看法。”念叨起自家的那些“亲戚”,正在读大三的千千颇为感慨。

    城乡交流让村民生活习惯有了改变

    石塘路村的王文海经营农家乐已有20年了,如今是“星级”经营户。论及城乡交流的最大好处,这个被回头客称呼“老四”的中年汉子,一下子就把话匣子打开了:“过去搞民俗接待,家家条件都差不多,现在上不了网的农家没人住,我们就自发开通了网线。平常没客人时,我们也学着上上网,看看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等到周末客人多的时候,也好跟他们聊聊天,这样大家容易接近,不显得那么生分;有些客人讲究每天都要洗澡,那我们就得准备太阳能热水器,准备装修得干干净净的卫生间,慢慢地,我们各家各户的生活习惯也都改变了,村里的卫生状况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还有那些城里女人的运动打扮,这也是村里姑娘媳妇照样学的模子。大家只有这么相互影响着,了解着,城里和乡下的差距才能越拉越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外出务工 缺失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