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套深红色的连体别墅整齐排列;穿村而过的小河碧水流韵;路边林立的红枫和盛开的月季花沁人肺腑;繁忙的公交车来往穿梭;文化艺术中心欢声笑语……这就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新农村示范村——夏刘寨。
10年前的夏刘寨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贫困村。2000年村集体的账户上只有7毛钱,村民年收入不足600元,80%的群众散居在土坯房里……是什么力量引领推动着夏刘寨村由穷到富?记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得出了结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了夏刘寨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2002年,经过夏刘寨村党支部三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三下河南、山东参观考察先进的干杂果生产基地,一场向荒山进军的硬仗在这年冬天打响。在劳力大部分外出的情况下,以18名党员担纲的突击队带领30多名弱半劳力硬是在荒山秃岭乱石堆里整地打穴1500亩,连续3年投资近百万元,开发荒山万余亩,栽植各种干杂果树50万棵。
绿起来的山林生机勃勃。村党委在带领村民种好“经济林”、“生态林”,逐步摆脱贫穷之后,又在村里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干鲜果生产合作社”,全部山林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农民用山林入股,每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变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花果山。2007年,夏刘寨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
2008年,夏刘寨村党委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局面,探索采取“一统六分”的模式,“一统”就是村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六分”就是党委按功能、行业分成企业、种植、养殖、综合服务等六个支部,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他们先后成立了农村合作社、蔬菜合作社、黄桃合作社等六个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的广大党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专业化、企业化服务。几年来,夏刘寨的糯玉米、面粉分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他们打响有机产品品牌,向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配送农产品,供不应求。他们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全村百余名党员发挥果树栽培、良种繁育、科学养殖等一技之长,与226户村民结对子,创造出让群众满意的业绩。
在埇桥区,夏刘寨村是第一个斥巨资为村民建房的。现在的夏刘寨新村,200多套深红色连体别墅整齐排列,每户面积达180平方米。村卫生室、幼儿园、图书室、汽车站、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应有尽有。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夏刘寨村党委书记王化东说:“应当通过党组织的行动,在落实惠民政策、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多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中体现以人为本。”
本报记者夏树通讯员何雪峰郑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7/16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