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绿色茶山党旗飘


    青青茶园,悠悠飘香。走进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星罗棋布的茶园如同一块块碧玉镶嵌在山间。“雕花窗、穿斗枋、坡屋面、白粉墙、绿茶壶”的“千壶园”民居与茶海相映生辉,美不胜收。

    “贫困中磨砺、党旗下成长、茶枝上发展、茗茶上飘香”的核桃坝村,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科普惠农新村先进单位”、“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称号。一块块奖牌,见证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的艰难历程。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一句句顺口溜,曾是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村的真实写照。

    为了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核桃坝村党支部一班人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测土质、量气温,确定了一条以茶叶生产种植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村党支部制订种茶致富方案,将全村荒山荒地统一规划,采取党员带头种,1户带4户、4户带20户、20户带动300户的“三步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茶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人均种茶一亩多。如今,核桃坝村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有机茶园7100亩,户均达7.4亩,人均收入达到了5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30多万元。

    为了应对茶叶加工和销售滞后的困境,2004年,由村党支部牵头,先后组建和引进了砖茶有限责任公司、四品君茶业公司、遵义湄潭老村长茶叶有限公司,同时依托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茶叶加工企业,核桃坝人告别了原料基地和小农经营的历史……绿茶、砖茶、红茶、花茶、茶籽油、茶多酚等茶叶成品和制品纷纷出炉,茶叶利用率提高,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为了规范茶园管理,村党支部还成立茶叶协会,修建了茶青交易市场,组建500多人的营销队伍,形成“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带动茶产业升级。

    如今的核桃坝村,是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示范村。总规划面积85218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农户居住的、以“千壶园”为主格调的黔北民居新村正全面推进,已初具规模。

    如今,一幢功能齐全的黔北民居风格办公楼正矗立在茶海之间,就像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一样矗立在村民心间,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村支部,正带领村民昂首阔步地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本报记者刘久锋通讯员李魁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茶叶 茶园 砖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