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叶福明王力中
本报记者蒋文龙
3年过去了,81岁的陆松芳老人依然在小镇上以拉煤饼为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他来到社区,拿出1000元钱和1万元存折递到社区干部手上。社区干部告诉他,你拉100斤煤才2块钱,这钱赚得不容易,就少捐点吧。老人反问:那些受灾的人现在没饭吃,我有一碗饭,你说要不要分一半给他们啊?
积善行德是祖训,这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其实并不知道他的举动会让那么多人感动。他只管自己拉煤……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浙江省德清县,是孟郊故里。“道德文化是民众之魂,是社会和谐之源,经过近年来的充分调动和积极引导,德清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上才有了今天的特色。”县委书记王勤说。
草根精神,“道德血液”渗透脚下土
“这个月底,县女企业家联谊会又要颁‘花木兰’爱心奖了,这些天,女企业家们都在精心准备。”县文明办副主任徐国新介绍说。徐国新所说的这个奖,不是政府设立的奖项,而是由当地一批民间爱心人士掏钱设立的。他说:“1997年至今,全县已有24个这样的奖项,许多人称之为‘德清道德草根奖’,今年以来,类似的草根奖已经颁了四五次。”
今年50岁的马福建,现在是武康莫干山老年乐园的负责人。10多年前,他在武康农贸市场卖鱼为生,看到身边不少老人为孩子操劳一辈子,到老了竟还受子女的气,就坐不住了。他拿出1万元,在自己村里设立了一个“孝敬父母奖”,试图以此推动村里的敬老风气。
结果怎么样?村书记刘培根介绍说:“这个奖设了后,以往因家庭矛盾需要村干部出面解决的事一件也没了。老马这奖很灵,老人们都夸自己的孩子孝顺多了。”
如今,马福建又把这个奖推广到全县,还奖到了杭州、四川青川等地。不仅如此,他索性放下鱼摊办起了敬老院,侍奉起百余位老人,乐做一个“大众孝子”。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种由老百姓自己出资设立的“草根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年逾古稀的朱天荣本该颐养天年,可他经常下工厂、走学校宣传废电池的危害。当他发现应当“唤起全民意识”时,便掏钱设立了“天荣环保奖”,把近百名环保志愿者和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5年回收25万节废旧电池。
东阳籍建筑业个体户斯正良来到德清创业,经常接济漂泊异乡的务工者。他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带动许多人一起来做好事。”他创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在农民工群体中褒奖助人为乐的同行者。
普通群众如此,许多社会中坚更不落后。钱海平,上市公司升华集团旗下的一位副总,2006年他设立“海平和谐家庭奖”,每年奖励集团所在的钟管镇的和谐家庭。
2007年,县委第十期中青班培训学习结束,30多名学员掏钱设立了“蒲公英助学奖”……
县委宣传部长张林华说:从一个到N个,民间自发生产的道德风尚,成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风景,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而当地党政部门对“草根奖”现象的支持与鼓励,造就了一个区域的纯正民风。
羊群效应,道德之花遍地开
在德清采访,发现这里道德人物众多。“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十大孝子”、“全国拥军模范”、“感动中国真情人物”、“南丁格尔奖”等等,这些沉甸甸的奖杯为德清人的道德建设增添了光彩。
德清的道德教化,并不是“单兵作战”,更有团队群体效应。每到周六,县教育局干部朱云芳就会出现在社区活动室,为社区内的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组织活动。
像朱云芳这样,在节假日进社区爱心义教的志愿者,仅县城武康镇上就有近500人。他们以各种特长或爱心导航一帮一,或建立社区服务点定期送教上门,或结对民工子女学校、特殊学校进行义教帮扶等形式,开展无偿教育服务,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春百合”志愿者队当初只有5人,现在发展到500多人,几乎每周都能在德清的大街小巷看到身着标志马夹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此外,德清义工协会、党员义工队、黄手帕服务队等,这些群体团队都让人们感到了生活的灿烂与温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18/16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