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本书改变一个村庄


    用生命捍卫的“第一禁书”

    曾担任刘集后村村支书14年的刘洪叶,至今仍清晰地记得36年前的那一幕——“这本书一定要好好保存,它比我的命还宝贵!”82岁的爷爷刘世厚用颤巍巍的双手打开那个平时谁也不能碰的紫檀色小木箱,从层层包裹的方布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有些泛黄的书,对县里前来征集文物的同志反复叮嘱。

    那是1975年,那一年,刘洪叶18岁。他从小和爷爷住在一起,深知这本书在爷爷心里的分量。每到节假日,爷爷都会一大早就换上干净衣服,虔诚地拿出这本书,轻轻地翻阅着、抚摸着、沉思着……那时候,他还不明白,爷爷怎么会把这个“宝贝”捐出去。

    刘世厚捐献的这本书,正是1926年刘雨辉带到刘集的那本《共产党宣言》。谁也没想到,这个出了名的老实人,竟然一直冒着杀头灭门的危险保存着这本当年的“第一禁书”。

    1930年11月,为对付敌人的大搜捕,已任中共广饶县委书记的刘良才和支部成员一起销毁了大批文件。但对于那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他毅然决定秘密收藏。1931年,刘良才调任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前,把这本书交由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1932年“博兴暴动”失败后,刘考文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郑重地把《共产党宣言》托付给了忠厚老实、入党较为秘密的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果然不幸被捕,刘良才也在白浪河畔壮烈牺牲,而这本《共产党宣言》却在大家的拼死保护下安然脱险。

    “爷爷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他用油毡纸精心把它包裹好,再装进竹筒里,有时用泥坯封在屋山墙的雀眼里,有时藏在床铺底下,躲过了敌人的一次次扫荡。”刘洪叶说,“尤其是1941年1月18日‘刘集惨案’那天,日本人突然围了村子,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爷爷本来逃出去了,可看到身后的冲天火光,担心藏在雀眼里的书被烧毁,又跑回村子,在一片火海中抢出了这本书。”

    解放战争时期,刘集一带虽已成为解放区,但形势还很不安定,时常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侵扰。刘世厚仍旧不得不想方设法,到处隐藏这本国民党政府严令“围剿”的书。直到全国解放,他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1975年,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到刘集后村征集革命文物,刘世厚把保存了40多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了国家。

    “捐献时,爷爷只是自己把它当宝贝,并不清楚这本书的价值。听县里的人说可以教育后人,爷爷对我说,只要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不管多舍不得,咱都要去做。”刘洪叶的眼睛湿润了,“爷爷1979年过世,他在世时我家人多粮少,但生活再困难,他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一句。后来年纪大了村集体不让他干活,他宁可自己出去打零工。”

    专家认为,刘集后村这本《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共产党宣言》最早的版本,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和发挥的作用。它不是一本被束之高阁或在某个角落尘封几十年的书,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在农村指导革命实践并保存下来的一本书,它启蒙人们思想,引导人们斗争,历经战火洗礼,饱浸烈士鲜血。也正因为这样,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刘集人才会用生命守护它,守护这洞穿黑暗的真理之火。

    在刘集支部旧址门前不远处,矗立着刘世厚老人的石像。凝视着老人坚定的目光,你会感到,他守护半生的《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一本书,更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填不饱肚子的记忆,成为刘集人积蓄在心底的一种动力,在适当的时刻,它会爆发出来,成为一股难以抵挡的蓬勃向上力量。

    从“吃不饱”到“小车满街跑”

    1949年10月1日,一个实现“大胡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翻身做主人预言的日子,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挺直腰板、扬眉吐气的日子。刘集人也

    一样,终于摆脱了长期盘踞在心头的战争阴霾,欢欣鼓舞着。“有了地,有了粮,做了自己的主人,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高兴,放鞭炮、扭秧歌,人人脸上都乐开了花。”刘奎湘说。尽管当时的刘集整体还很落后,人们也依然吃不太饱,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无疑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不断取得进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花卉 传播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