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方观承与《棉花图》


方观承与《棉花图》

  方观承(1698~1768),安徽桐城人,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祖父方登峄、父亲方式济因戴名世《南山集》获罪,并戍黑龙江。方观承“岁与兄观永徒步至塞外营养,往来南北,枵腹重趼。”“因是具知南北阨塞及民情土俗所宜。”乾隆初,方观承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任直隶总督,兼理河道。方观承“督直隶二十年,治绩彰显。以兼理河道,河水尤著劳勚。”“尤勤于民事。”《清史稿·方观承传》除了大量记载其治水功绩外,还谈到他“举木棉十六则,为《图说》以进,上为题诗。”此事反映的是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到达河北时,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主持绘制《棉花图》,并进呈皇帝。因为上有乾隆题诗,故此又名《御题棉花图》。方观承将拓本付刻,原刻石共12块,现藏河北省博物馆,至今完好无损。

  《棉花图》共有16幅图,依次题名为:布种、灌溉、耘锄、摘尖、采棉、晒棉、收贩、轧花、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先有关于该项内容简要的文字说明,然后是乾隆和方观承的七言诗。图前有方观承的奏折,后有跋和康熙的《木棉赋》。刻图均为阴文线刻,线条工细谨密,画面形象生动,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从《棉花图》所反映的内容来,它包括了棉花栽培、纺织到练染的全部生产过程,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河北地区棉花栽培、纺织及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清代农业科技史、经济史及美术史均有较高的价值。如在“布种图”中提到,当时河北棉花已有青核和黑核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的衣分率都较江浙一带的“浙花”为优。该图反映了棉花栽培的四项重要技术:整地保墒、种子处理、“种欲深,覆土欲实”的播种技术及趁墒播种的“雨足清明方布种”。为了满足生产要求,该图还要求进行粒选,“冬月收而曝之”,有利于提高发芽率;“清明后淘取坚实者”,进行水选;再“沃以沸汤”,通过烫种达到催芽的目的,烫种后“俟其冷,和以柴灰”。用富含钾的草木灰进行拌种。这些先进的栽培技术,保证了当时的棉花产量和质量。“摘尖图”论述了打尖的作用,打顶尖是“要使茎枝垂四面,得分雨露自中央”;打群尖“勿令交揉”,可以防止棉花因郁蔽而产生倒伏。“晒棉图”中提出根据棉花外观色泽进行分级:“棉贵纯白,土黄色者亦可织而直贱,水浥者惟供杂用。爰类择之,以分差等。”“收贩图”中说明了当时河北种棉规模、买卖及定价情况:“种植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挈纷如。售钱缗易盐米,乐利匪独在三农也。棉有定价,不视丰歉为增减,惟于斤衡论轻重。凡物十六两为一斤,棉则以二十两为斤,丰收加重至二十四两,仍二十两之直也。转鬻之小贩,则斤循十六两取赢焉。”“轧花图”中反映了当时棉花的亩产量及衣分率:“有核曰子花,核去曰瓤花。瓤之精者曰净花。核多而细者棉重。上棉一瓣七八核,故有七子八棉之谚。稔岁亩收子花百二十斤,次亦八九十斤。子花三得瓤花一。”

  由于《棉花图》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在20世纪30年代被译为日文出版,流传国外。1986年6月,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农业厅、河北农业大学注释的《御题棉花图》,该书依据拓片原版印制,规格尺寸与原图相同。199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的《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也收录了《棉花图》石刻拓片。

  穆祥桐何龙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清明 品种 种子 倒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