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五身躯挑起的流动“电影院”
5月25日黄昏,湖南永兴县柏林镇镇中心一块空地上,一位身高不足1.5米的男子用竹竿绑住一块电影幕布熟练地挂上电线,然后开始架设从三轮车上搬下来的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将投影的焦点清晰地定格在幕布上,一场露天电影将在这里上映。放电影的男子名叫马恭志,是永兴县柏林镇龙王市村的一名基层党员,也是这个镇上的电影放映员。
马恭志1973年出生在永兴县柏林镇龙王市村,5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萎缩,身高不足1.5米的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让自己学会了不借助拐杖行走。他从小喜欢看电影,1988年和父母组成家庭放映队,走上农村电影放映员之路。
最初在山区放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村里去放一次电影需要带上放映机、影片、幻灯机、银幕、发电机等100多公斤的设备,马恭志和父母只能一起用扁担挑着沉重的设备爬山路、过水田前往。随着放映技术的进步,设备比以前轻便了许多,但马恭志仍会在露天场合用胶片机播一些老电影给年轻人看,让年轻人通过电影播放设备的演变了解时代的变迁。最近,马恭志的亲戚又借给他一台三轮摩托车用来运输放映设备,马恭志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不过遇上路不好走的偏僻村户要放电影,马恭志还是得拿起扁担加挑箱的行头穿行在山间田野。23年的电影放映生涯,马恭志先后更换了8台放映机,在永兴县为群众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出现萎缩,许多农村放映员纷纷转行。热爱电影的马恭志一直坚守本职岗位,成为当时永兴县仅存的几位电影放映员之一。放电影需要租电影拷贝、购置放映设备,为了维持收支平衡,马恭志当时采取“以影养影”的方式拓展放映规模,承包了多个乡镇的电影放映工作,并将流动下乡放映和影厅放映、租售影碟等多种业务结合,既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又为自己的放映事业解决了资金问题。
马恭志的坚持再次迎来农村电影事业的春天,2007年在国家“2131”工程的推动下(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县级电影院工作正常化,马恭志不但配备了数字放映设备,还能领取国家发放的放映补助。马恭志告诉记者,他今年有160多天的播放量需要完成,打开他的2011年电影放映计划表,周边几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的影片放映档期被排得满满的,有时候一天得奔波于几个村组。每次放完电影,戏终人散的时候,马恭志总是默默地收拾好设备,在放映记录册上添上一笔。他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心满意足的时候,因为他又圆满完成了一天的放映任务,让群众及时看上了新近的影片,心中觉得无比踏实。
图为5月25日马恭志挑着放映设备和一位乡亲打招呼。新华社记者李尕摄影报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2/33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