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散打”到“组团”之变


从“散打”到“组团”之变 ——都江堰市结合灾后重建发展乡村旅游扫描

  □□ 本报记者张凤云

  “砍杩槎,放水喽!”每年4月份清明放水节之后,四川省都江堰一年中最忙碌的农事活动便开始了。农民们拿着从“春台会”上买来的农具,走进都江堰水系浸润着的大片农田劳作;而被流水环绕着的朴素乡村,也逐步进入了旅游的最佳季节。

  近年来,都江堰市把乡村旅游作为打造灾后重建样板的重要支撑,紧密结合城乡统筹,努力打造城区、景区、乡村一体化现代田园旅游城市。2010年,乡村游人数达到了12.5万人,恢复经营的乡村酒店、农家乐达1019家。

  “大学毕业了,儿子打算回来帮我”

  4月1日,车子在虹口乡蜿蜒的公路上疾驰,乡村酒店门前花花绿绿的招牌一晃而过。远远望去,依山傍水的农家小楼掩映在绿色的山坳里。

  虹口乡红色村村民夏高勋和儿子正在修理桌椅板凳,地震后贷款修建的三层小楼已经装修得差不多了。“儿子是学计算机的,刚刚大学毕业,打算回来帮我。”夏高勋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都江堰市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以旅游特色村、旅游风情小镇为重点,加快打造乡村旅游业态。全面开展了场镇和197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设计,实现了规划全域覆盖。都江堰市旅游局局长鲁洪斌对记者说:“灾后重建,可以说辛苦两三年,超越20年。通过整个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的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更加宽广了。”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激发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情,也带动了当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一家办农家乐,本村本组的农民就来打工,老百姓的‘根’在这里。”虹口乡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虹口农村很少有外出打工的,而在当地从业算上在旅游行业上班的,占到农民的六到七成。

  为了规范乡村旅游标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都江堰市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培训行动。鲁洪斌介绍:“今年我们推出一对一服务,把品牌管理模式引入进来,现场教学,让农民感受到新的服务观念、服务水平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一个人能赚以前一户人家一年的收入”

  茶坪村是都江堰市典型的山区村庄,以前家家户户都住小青瓦房,也有人在家门口搭个棚子,卖卖茶,二三十块钱可以吃一天住一天,并不成规模。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欧式农民新居基本都是灾后重建的,村民有利用空闲的房子跟老板合股联办农家乐的,也有托管给老板进行乡村连锁酒店经营的。“我们这里的农家乐不再‘散打’喽。”他们这样形容。

  茶坪村妇女主任邓晓颖说:“稍微年轻的就做服务员,有点知识的就管账。自己当老板的一年能赚到几十万,一个人能赚以前一户人家一年的收入。”

  “以前农民传统的想法是,农家乐就是由我农民来办。现在我们提出,你的农家乐由别人来给你管,我们把托管、联办,以及培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乡村酒店,通过三五年,真正达到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鲁洪斌告诉记者,都江堰市的乡村旅游和统筹城乡是有效结合起来的。创新管理,很多农家乐开始尝试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让农民从灾后重建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最终,我们的发展目的是为了老百姓”

  2010年,都江堰市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乡村旅游迈开了跨越提升的步伐。

  乡村旅游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以此为支点,可以撬动一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乡村旅游,都江堰市推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乡村体验游,包括乡村的猕猴桃节、采茶节等,和农村的风俗有效结合起来,成为一大亮点。

  “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年既是投资促进年,也是产业发展年。一产方面,结合上海对口援建项目基地,促进都江堰茶叶、猕猴桃、三木药材以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第二就是通过一三产业互动,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农业结构,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都江堰市副市长王庆说,“最终,我们的发展目的是为了老百姓。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建立适应改革发展的新机制,带动乡村旅游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猕猴桃 农民增收 清明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