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片子摄于长峪城村。很偶然的一个机会,作者碰到村民在演社戏,当时一行人十分高兴,也很兴奋,因为他们有很长时间没机会拍摄这类如此贴近生活的纪实照片了。引用同行的一位摄友的话:“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细细品味了北京郊区这原汁原味的传统社戏。这种土里土气而又执著、松松垮垮而又认真,戏里戏外意味迥远的和谐的农家文化,真的好让人难以忘怀!”
拍摄结束,作者一行精选了部分有关社戏的作品,为长峪城的农民朋友出了一本画册,并专程前往赠送,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欢迎。农民们捧着精美的画册,对摄影者深表感谢。那一刻,面对那些淳朴的山居农民,手拿相机的摄影人看到了一种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长峪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西北部,是一个建于明代的古城。长峪城村北面一道海拔1400多米的黄土西岭的山梁上,便是2300年前所建造的燕长城,是北京地区最高的长城。明代时,长峪城、镇边城、白羊城并称北京边关三城,是古时军事要地。虽历经风剥雨蚀,但至今村前古城墙、垛口、瓮城还依稀可见,旧迹尚存。
明清时代,有城必有庙,长峪城也不例外。村西高台上的永兴寺,便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口明朝时期高1.6米、重千余斤的铸铁大钟,悬挂寺中。而今只要钟声连响几十声,附近的农户人家就都知道了,庙里要上演大戏了。
演什么大戏?社戏。社,是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则指在社中进行的民俗戏艺活动。据了解,长峪城唱社戏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名为社戏,其实就是早期的河北梆子戏,但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又跟如今的河北梆子不完全相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曲味和文化遗存,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既是当地农民所喜爱的古老民俗之一,又是当地农村文化的一大亮点。
村里人说,别看我们的老戏台其貌不扬,但我们的社戏却是远近闻名。每年的正月和农历的一些节日,社戏都会在村中上演。社戏演出之际,四邻乡里成群相结,呼拥于此。现场既庄重肃穆,人群也热闹异常。唱社戏的演员,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社戏是他们文娱生活的一部分。
细看演出剧目,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双锁山》、《下河东》、《大登殿》、《哭殿》、《王宝钏》、《断桥》等。这二十几出戏,从前都是只在正月里才连演的戏,初一开台,初五刹台,正月十五还要加演一天。如今,生活好了,只要是碰上喜庆的日子,这些农民演员便会聚到一起,兴致勃勃地一演就是一天。在这仅有百余口人的小村子里,如此认真、如此投入地上演这样精彩的社戏,你不能不为这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厚积淀而折服。不过,和很多民间传统艺术一样,长峪城的社戏也面临着逐渐式微的窘境。目前,村里正在多方努力,争取将社戏申报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王乃祥文/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14/16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