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共同富裕中建龙头


    本报记者张五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采取可行措施,使农畜产品加工得以快速发展。

    该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有212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全区农牧民人均从龙头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288元,从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的纯收入2677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48%。

    产业集群带引领发展趋势

    围绕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内蒙古的农牧业已经形成为养而种、为加而养、为销而加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和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格局。培养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番茄、高油大豆等8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目前,几乎每个产业都有数得上、叫得响的企业。像本土企业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塞飞亚、恒丰、河套和蒙古王酒业等,从外面引进的企业也发展得很快。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加工率已达到52.3%,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困扰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任培平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秃力亥村养了几十年奶牛。他还是1987年内蒙古选送到日本学习养奶牛的学员,当时全自治区只选拔出10个人。在日本学习一年的时间里,让他认识到了传统和现代的不同。2000年,全自治区第一个标准化、现代奶牛养殖小区在秃力亥建成了。这个现代化的奶牛小区给村民带来了养牛新方式,拓宽了致富的路子。如今,在呼和浩特市,10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场)从2000年的5家发展到236家,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30%。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要确保达到70%以上,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奶牛存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全市成年母牛年产奶量平均达到6.5吨以上。

    农民可干的事越来越多了

    这个村叫大西坡村,位于内蒙古卓资县。一直以来,这里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县63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不到10万亩。大西坡村从最早种植小麦莜麦到玉米等,品种轮番换,但收入却始终上不去。如今,让乡亲们想不到的是,过去种1000亩地的收入,都比不过现在的一亩地。这里全部是标准化的日光温室,由北京一家公司投资建成。从去年4月到现在已经投入了1780多万元,建成102座温室,目标是打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主要以种植绿色有机草莓为主,规划总占地3000亩。

    该县一位领导说,围绕这个规划,周边的农民可干的事情就多了,除了一般的打工外,如运输、餐饮、商业流通及建筑等。而更关键的是,现代农业带来了现代意识,许多农民在参与的过程里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乌审旗农牧民过去有种沙柳的习惯,每到平茬时,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由于见不到更多的价值,农牧民种植的积极性一直不高,还造成大量沙柳得不到平茬复壮而枯死。从1999年开始,该旗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建设沙柳、沙棘等林沙产业基地,着力培育生物质发电、造纸、麻黄等林沙产业龙头企业。旗生物质发电厂现在每天消耗沙柳200吨,通过租地、造林、收购、运输等,直接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近亿元。

    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内蒙古各地积极推进农企合作,通过土地流转,提升了土地价值和利用率,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稳固的原料生产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发展农牧业现代化新的经营方式。农牧业产业化企业还为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到2010年,有35万农牧民在企业就业。五年间,全区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万个,成为旗县经济的产业支撑。

    力争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2%的目标

    据郭健介绍,“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按照国家部署实现“三化同步”,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此,要充分运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继续加强对“三农三牧”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惠农惠牧的政策。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支持牧区发展的政策,扶持资金高达10亿元。今年,自治区财政又对农牧业的投入增加了58%。今后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创新经营体制。到“十二五”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以上,牲畜年存栏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农牧民收入人均增长12%,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产业化 玉米 养殖小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