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忠实的麦田守望者


忠实的麦田守望者 ——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上)

  为国分忧造福农民

  □□ 夏树

  六年前,农业科技专家胡承霖在76岁高龄的时候,因担忧国家粮食安全,毅然上书省长,请缨出征,倡议和参与沿淮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攻关。回良玉副总理盛赞他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承霖的作为,不仅实现了农业科研工作的新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麦生产的奇迹,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新榜样。作为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同志,胡承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分忧,造福农民。

  古人道:人生七十古来稀,颐养八旬何可期?而胡承霖以耄耋之年,长年累月进乡村、走田头,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手把手指导农民种麦,这种行为令人敬重,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学习胡承霖,就是要学习他心系“三农”、造福农民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他扎根田头、创新攻关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广大“三农”工作者,特别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胡承霖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在举国描绘“十二五”宏伟蓝图中,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扑下身子,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留下属于人民也属于自己的亮丽一笔。

  □□ 本报记者夏树李海涛

  古树参天,鸟语花香。4月2日,胡承霖教授骑着自行车,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匆匆而过,后座驮着一袋大米。看到他满脸红晕、身手敏捷,人们不会想到他已82岁高龄,更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忠实的麦田守望者,他用毕生的精力,以田野为黑板,把麦田当课堂,书写了中国小麦优质高产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上书省长建言小麦高产攻关,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

  1997年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之后,开始“扩经压粮”,大规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到2003年,全国粮食作物面积逐渐收缩,总产量持续徘徊,到2003年,库存创26年来最低,小麦总产下降720亿斤。

  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外关于粮食的议论已经开始,美国人布朗甚至抛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沉重命题。

  与粮食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胡承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候粮食主产省安徽的小麦产量也持续下滑,1997年单产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公斤,到2005年却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10公斤。

  小麦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沿淮淮北地区的“当家品种”。抓好小麦生产,既关乎粮食产量的增加,又关系到农民的增收问题。

  2005年4月的一天,一封3600多字的长信摆到了安徽省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省长赵树丛的办公桌上。这封信的作者就是退休已十载、时年76岁的胡承霖,信中谈了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建议在安徽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同时附上了一份“安徽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攻关方案。

  胡承霖在信中写道:“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条件特殊,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北旱南涝、冬春低温霜冻、冰雹、龙卷风、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危害。只有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小麦的稳产高产。”他从改善麦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等多个方面对攻关目标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说的是实话,分析的是实情,建议很充实,措施很实际。”刚到省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不久,正在思考如何促进安徽粮食生产上台阶的赵树丛,一口气读完这封长信,迅即做出批示:“胡教授的意见很重要!我省要保证粮食总产在500亿斤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在科学种田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抓投入。”

  那年6月27日,是古城合肥入夏以后最热的一天,比天气更热的是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论证会。会议由赵树丛主持,安徽省农委、农业大学、农科院、农机、植保、农技推广、气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起对小麦高产攻关方案进行论证,共同谋划小麦高产攻关的蓝图,大家一致认为用提高单产的办法,五年实现安徽小麦增产50亿斤,不仅有可能,而且有把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施肥 粮食作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