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家乐 ”的昨天今天


    □□ 本报记者 阮蓓

    它是周敦颐笔下的西蜀子云亭所在地,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它首创了中国农家乐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全村过半数的农民总资产超过100万元,它被誉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

    初春季节,记者走进四川省郫县友爱镇,在清水河畔、青砖彩瓦的农家庭院之中探寻农科村三十年来风景独好背后的故事。

    种树是必然,种文化是个偶然,却种出了新希望

    农科村有个徐家大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的主人、今年63岁的徐纪元笑言:“这完全是个偶然。”他告诉记者,1983年,村上分田到户,徐家分到了8亩地,从小爱摆弄花草的他便一亩一亩地栽种南天竹,然后将成品苗或半成品苗卖到县城。一两年内,徐家全部责任田都种上了绿化苗木,整个农科村渐渐被带动了起来,村外以前种稻种麦的田地里,开始长出一畦畦碧绿的小树苗。

    农科村的景色就这样开始扩散,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苗木采购商涌来,不少人流连于美景,要呆下来玩上几天,享受一下乡村风情。这里没有旅社,他们惟一的办法就是吃住在农家,最开始收点成本费,后来发现这是一种不错的经营方式,有人就想了一个名字,叫“农家乐”。当年9月,徐纪元当选为郫县万元户,他在旧宅基地上建起了一套共13间房、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还在新房前面精心修了花台,摆放盆景花草,房子四周则遍植园林树木,郁郁葱葱。这座周边农村面积最大、环境最好的新房名气不胫而走,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参观,成为第一代“农家乐”诞生地。

    穿竹林、走石径、过小桥、观花木盆景、吃农家饭菜,花木美化了环境,环境带动了旅游,旅游促进了生产——农家乐迅速成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市民热衷的休闲方式。1996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视察了农科村,对农家乐的形式予以了肯定。1997年至2000年,农科村农家乐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以中华盆景园、观景楼等为代表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农科村农家乐总数达到了120家以上。

    这一时期,以徐家大院为主要代表的农科村农家乐单户年产值已达50万元以上,成为与苗木收入并驾齐驱的第二大产业收入。“农家乐”这一提法从农科村走向全国,成为其后影响中国三农和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名词。

    创意文化可以“当饭吃”,农科人演绎了文化产业传奇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珠联璧合,让农科村成为全国知名的AAA级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也纷至沓来。

    但游客的剧增并没有将这个生态之地变得嘈杂和喧嚣。很多外地人为此感到不解:这里这么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为什么不大规模开发?友爱镇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农科村走的正是生态道路,给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乐趣。而今,农科村将目标定在了创建AAAA景区上。

    整个农科村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在政府配套完善下,村里有了干净宽阔的柏油路、统一精致的指示牌,古香古色的子云亭、以及道路两旁矗立着的汉代川西说唱俑、歌舞伎俑等。走在村内,家家户户后院木扉自开,或云“子云花都”、“陈府家宴”,或云“乡村美”,门口一曲折小径,通往花木葱茏的农家小院。

    “松竹梅花为三友,琴棋诗酒乐四时”,这是“楠木园”门口的楹联。女主人周兴树30多岁,家里的房屋已装修3次了,日子富足,心气平和,就有了精神文化上的追求,近的青城山、峨眉山,远的昆明、泰国,出门旅游是周兴树一大爱好。她家的报纸杂志订了好几种,厅堂一角那张1.5米长、1米宽的书画桌更是抢眼,上面笔墨纸砚齐全,原先是专为城里来的游客们备下的,时间一长,家人也爱上了字画。

    生态风光和文化底蕴让友爱农科村有了一种由表及里的质感,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建设以田园深度体验为主导的第三代农家乐

    一花引来万花开。郫县农科村开时代之先河,为中国乡村旅游洞开了思路大门,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农家休闲、农家采摘、农事体验、农村观光等,红红火火,精彩纷呈。面对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农家乐,经过几次升级改造的农科村依然受到同质化带来的冲击。“产业方向和产品方向始终不走单一路线,不为旅游而旅游,是农科村的制胜法宝。”郫县旅游局长兰由玉一语中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盆景 休闲 新希望 绿化苗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