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数量平衡也要质量平衡 ——衢州市创新耕地 “占补平衡 ”纪实
□□ 本报记者施维胡立刚
耕地占补平衡,从“占一补一”到“先补后占”,体现了中央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决心和行动,然而,一些地方虽然做到了数量上的平衡,却忽视了耕地质量建设,甚至占优补劣、占好补差,给我国的耕地质量管理和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
面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这两个突出命题,浙江省衢州市自2008年提出了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双平衡”理念,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达218万亩,不仅连续15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占补平衡,而且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数量占补平衡的背后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省,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衢州市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市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10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这其中,耕地面积占补平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2003~2007年,全市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6.95万亩,通过土地开发,全市新增耕地面积6.35万亩。2005~2007年建设用地复垦1.5万亩,获取复垦指标1万亩。在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的条件下,连续13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指标需求。
但是,随着新增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占补平衡中,各地重面积轻质量、重使用轻管理,占优补劣、占好补差的情况非常普遍。“部分新垦的耕地肥力低、土质差;新修的水利设施不配套或者不标准、不实用,耕地质量要达到农业种植的要求勉为其难。”衢州市农业局长姚小毛告诉记者。
在耕地利用上,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必然占用部分高产稳产农田,而占补新增耕地质量比较差,各级政府又缺少大量资金提升地力,改善水利条件,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
2008年上半年,衢州市在全市范围进行了标准农田地力的调查与质量评价,检测结果显示,全市标准农田中一等田77400亩,仅占6.91%,大部分都是二等田,占81.81%,有916189亩,三等田126265亩,占11.28%。中低产田占的比重很大。
衢州市土肥站站长毛正荣告诉记者,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对耕地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形成了效益低、投入少、质量下降、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怪圈”,少数地方还出现了抛荒现象。
“沙地上是种不出高产粮食的,如果占用的是高产的好地,而补上的是低产的劣地,那么,这样的占补平衡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一位领导如是说。
占补平衡要数量也要质量
“耕地占补平衡中的数量、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保护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农民增收的大问题,同时,也是衢州如何有效保护现有的生态优势,持续推动生态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抓好耕地占补中的数量质量双平衡,虽然对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衢州市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但这项工作必须抓好、抓实。”衢州市市长尚清如此认为。
事实上,不只是衢州,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快速发展的地区而言,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等地,问题则相对突出。因此,从衢州的角度看去,其所面临的困惑可能更为纠结。
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衢州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工业建设自然不能松懈。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衢州市还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衢州市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如何“由大向强,由多向精”的转变;衢州农民,也需要藉此来提高他们的收入。
现实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使衢州市逐渐理清了思路:占补平衡不能只是为了腾出指标来搞工业、城市建设,必须同时更注重耕地质量的提升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8年,《衢州市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出台,这是浙江省第一个通过省级专家论证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原则,占用多少、何等质量的耕地,就要补上多少、何等质量或在短期内投入一定资金能达到何等质量的耕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04/13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