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与旱情抗争的村庄


与旱情抗争的村庄

  □□本报记者张凤云文/图

  遍及我国8省冬麦区的严重旱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国家近期已经连续出台多项强有力的补助政策,支持各地加大抗旱投入力度,正在取得显著成效。日前,记者深入胶东半岛一个普通村庄,目睹了当地村民与旱情抗争,抓春管保丰收的场景,同时也近距离感受了农民期待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强烈愿望。

  大年初三的清晨,寒瑟冷峭。山东省高密市的乔家屯村,依然笼罩在一片白雾中,出奇地寂静。树枝、杂草堆、田里的麦苗上,都结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霜花。几个早起的村民,在雾气中缓慢地走着。

  此时,村民张金明还躺在自家的炕头上,他伸长脖子,看了一眼窗外的浓雾,开始盘算着:今年旱情这样严重,他家地里的几亩小麦到底应该如何浇水。

  这个冬天,8省冬麦区遭遇大旱,乔家屯这个位于胶东大地上的小村庄就在其中。什么时候下雪,有没有水浇地,是绝大多数村民此时共同关注的话题。

  “月了半的,再不下雨不浇水就悬了”

  “你别看麦地是绿的,其实上面的麦苗叶子有的已经发干了。”大年初三,顺着村民的手指方向,记者看到有些麦田里麦苗已经枯黄,揪起一把轻轻一搓,便碎了一手心。

  “高点儿的地里,挖下去20公分都是假湿土,上面全是干坷垃。”有村民半开玩笑地说,“麦子的须根都干了,就剩一棵主根在那撑着。”

  干旱,对于乔家屯的村民来说并不稀奇,以前这里也出现过玉米苗干得卷了叶的情况。去年种下玉米出了苗没几天还下了场透墒雨,后来又零星见了一点雨呢。但是村民告诉记者,从来没见过旱情持续时间这么长的。“下了半指,又干了二指,还没透墒就干起来了,直到现在。”村民对记者表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月了半的,再不下雨、不浇水就悬了。”

  遇上干旱的年景,地浇和不浇差别会很大。村民对记者说,浇了一亩地能打1000斤小麦,没浇的也就打个七八百斤,有二三百斤的差距。可村民们也表示,遇上这么旱的年景,即使浇水,也得老天爷配合才行。眼看着小麦就该返青了,如果浇水的空当里能下场透墒雨,再施点肥,今年还能有个好光景。

  “赶早不赶晚”,大年初三,张金明和老伴,以及妹妹、妹夫、儿子、儿媳一家人便凑在一起,“家庭抗旱工作会议”就这样在春节的饭桌上“隆重”召开了。“现在有水也不能浇,地还没开化,小麦还没返青,一浇麦苗准冻死。地一开化你再看看,都开始抢着抽水浇地了。”张金明这样对记者说。

  冬日里,“占井”的现象仍然存在

  萧瑟的冬日里,乔家屯村南面的大田间,零星散布着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口井和坑塘,怎么看都显得很不起眼。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庄稼就是靠这些圆口井和坑塘解决每年的灌溉问题。

  “前两天倒是下了几分钟的毛毛雨,今天听说有的地方有雨雪,你看我们这里,还是大晴的天。”2月10日,大年初八,村里已经有人开始安装机器浇地了,更多的人则寄希望这几天能下场大雪。“天不下雨,井里、地下存水都少。村里就这么几口井、几个坑,要是都靠抽水,恐怕不够。”

  2月11日上午,乔家屯与邻村张鲁集的交界处,张鲁集村村民张敬先把农用三轮车停在了一个大坑边上,开始安装水泵,张敬先的妻子抱着水管一点一点地往地里抻。坑底只剩有限的一点水,上面结着厚厚的冰。站在冰面上,张敬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铁锹,连砍带砸,凿出一个大窟窿,便把抽水管伸了下去。农用三轮车上的机器“突突突”地吼了起来,胶皮水管通过别人的麦地弯弯曲曲地伸到自家的地里,由于长年累月的使用,水管上已经布满了小洞,断断续续地往外渗着水。顺着水管走过去,一不小心便会踩到满脚的泥。水管的尽头,张敬先两口子已经开始浇地,水本来就少,离水源又远,加上水管渗漏的损失,流到地里的水已经很少。

  张敬先的媳妇裹着头巾,戴着口罩、手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虽然已经足够小心,水还是溅到了身上,冷风一吹,手套上很快结了薄薄的一层冰。还没浇一会,水管就不出水了。张敬先从车上翻出铁扳手开始修理水泵:“真毁了,这都多长时间没下雨了,大正月的,大冷天出来就是为了抢这点水,这要是明后天暖和了,大家都浇地,肯定就抢不到了。就这点水,没一会就抽干了,真是受罪,真跟抢粮食一样。哈哈。”冷风里,张敬先依然开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粮食 土地 玉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